網路直播間以其産品多樣、實時展示和優惠活動深受消費者青睞,許多消費者在主播的推薦和火熱購買氛圍影響下,直接下單。
近日,一些消費者向總台中國之聲反映,家中老人因聽信直播間主播“撿漏、升值、高價回收”等話術,購買了大量假古董、玉石等商品,部分老年人沉迷其中甚至背上高額貸款。
直播間售賣假古董
老年人沉迷其中花費數萬元
距離王梅(化名)建立“電商維權群”,已過去了大半年時間,儘管群內成員有所變動,但截至本月,群裏依然有300多名家屬。
“大家退貨退款成功之後,好多人悄悄退群了。從去年5月到現在,群內人數不止500人。”王梅表示,根據已登記的情況看,統計的被騙總額已超過500萬元。
王梅表示,最初關注到這一現象,是因為她的舅舅不斷以治病為由找家人借錢。“從我這裡借了五千元,説是要治病。我想這些錢在大醫院遠遠不夠,就給了他一萬元。”後來王梅得知,舅舅還分別向小姨和表弟借了五千元,甚至向兒媳借錢。
最終,在王梅的勸説下,舅舅退了貨。但時至今日,六七萬元的花費中仍有兩萬多元未能追回。
王梅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表格,上面記錄了37名家屬的情況,他們的家人在直播間購買了工藝品、字畫、玉石和收藏錢幣等商品,少則花費幾萬元,多則上百萬元。購買者的年齡大多在50歲至70歲之間。
王梅表示,她和群友每天都在舉報疑似違規的直播間,但短視頻平臺回應稱目前暫未處理,需要先聯繫家屬確認有無售後問題,“處理方式是根據平臺規則,我們會對接到平臺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會去核查處理。”
商家展示頁面與實物不符
買家越晚發現維權越難
在維權群中,難以追回損失的家屬有很多。劉泊都(化名)長期在外工作,去年10月回到家中發現,客廳裏、床底下堆滿了媽媽購買的“古董”。
劉泊都稱,媽媽的信用卡、借唄、花唄都逾期了,還向親戚朋友借錢,甚至賣掉了自己送給她的金首飾。“她自己捨不得吃,每天都是鹹菜或者大米飯拌白糖,棉服裏面都沒有棉花了,都成紙片了還在穿。”
發現媽媽沉迷于網路直播間購買這些商品後,劉泊都選擇留在家中陪伴媽媽,並按購買記錄聯繫退貨。最終通過平臺、直播間和商家等渠道,30萬元左右的花費中成功退回約20萬元。
王梅向記者提供了幾張商家頁面截圖,上面顯示的是價格高達幾百元的綠蘿、紙杯等,但實際上老人們購買的是“藏品”。“收到的實物和頁面展示的不符,維權時你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
通常,直播間銷售的商品,有主播運營團隊直接批量購買後上架的;更多的則是與合作商家聯合供貨、發貨並分成。
錢究竟到了誰的口袋裏?超過三個月的商品如何協商退款?家屬們需要一一厘清。
家屬韓開嘉(化名)向記者提供了三筆2980元的訂單截圖和售後錄音。
“商家目前的保證金僅有31.86元,不足以處理退貨退款。如果商家賬戶有資金,我們可以協助核實。”平臺客服稱,此前曾處理過該商家的訂單並嘗試聯繫,但商家未進行充值,因此無法支援這三筆訂單的退款,也沒有其他解決方案。
在維權群中,家屬阿毛(化名)在幫媽媽還信用卡時發現其深陷賣貨直播間,已消費73萬元。她目前已嘗試多種維權方式,但退款難度隨時間逐漸增加。“如果子女發現得晚,這些錢都退不回來。”
在維權群裏,那些意識到被騙並願意讓子女幫忙退款的老人算比較幸運的。然而,許多家屬反映,他們的父母沉迷于直播間,一旦子女提出退貨退款,嚴重的甚至會與子女斷絕往來。
商品售價遠高於市場價
主播從“出售”到“回收”皆是陷阱
“到2035年,它升值十倍、二十倍、三十倍都有可能……”記者發現,有直播間的主播聲稱錢幣是“最保守的投資”,並承諾未來會大幅增值並被高價回收。
對此,多位收藏專家表示,該直播間銷售的藏品並不一定會如主播所説“成倍地增值”。例如,一套1980年100張面值5元的第四版人民幣,在直播間售價5000元,但其市場價值遠低於此。
此外,兩枚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套裝在直播間售價高達1800元,而專家表示因缺少造幣廠資訊無法評估其價值,電商平臺上的同類商品售價僅為500至800元。這表明,直播間這些所謂的藏品以高出市面幾倍的價格賣給了老人們。
事實上,主播們的成本價還要更低。
記者輾轉聯繫到了位於河南南陽石佛寺的一家工藝品店,該店為直播間提供郵票、收藏錢幣等商品。店舖工作人員證實,除用於烘托氣氛的商品外,其他商品的上播價格至少是供貨價的兩倍,且供貨商與主播還會通過線下結算佣金的方式避稅。
漏洞百齣的話術,離譜高昂的價格,為何能讓老人們對主播們售賣的假古董深信不疑?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將繼續關注。
(原標題:花幾十萬元買假藏品!是什麼直播間,又在硬控老年人?)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