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作家吳曉波于4月26日做客中國網財經聯合頭條財經共同舉辦的“金融讀書匯”欄目,詳解中國企業不斷發展、突圍轉型,展望2019年新的商業機會。
面對很多企業遇到的問題——在激烈變動的環境下,該如何突圍轉型?吳曉波表示,當今的商業世界沒有人能夠化解未來的不確定性,沒有人能夠掌握百分之一百的資訊,沒有人能夠做出絕對正確的決策。應該借助亞馬遜CEO貝索斯曾經提出的概念叫Day One,每天都要像創業第一天那樣去運營企業,務必保持創業的精神和活力。
吳曉波在訪談中還表示,目前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已經接近人口承載能力的紅線,未來中國需要依靠新一線城市來疏解人口壓力,重新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此外,未來十年,城市化仍然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內在重要動力之一。城市真正的競爭力仍然藏在民眾創造財富的熱情和地方政府的開明姿態和科學規劃的能力兩個方面。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國網財經:去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您一直在關注這40年的企業發展,曾用“激越”來形容前30年(1978—2008)的光景。如果,讓您用一個詞來形容後10年(2008—2018)的發展,您會選取哪個詞?對未來的期待是什麼?
吳曉波:水大魚大。
水是指經濟環境、制度環境;魚是企業。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了2.5倍,人民幣的規模總量增長了3.26倍,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從35家增加到了115家。中國人獲取資訊、社交、購物還有金融支付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急速擴容的經濟規模、不斷升級的消費能力,就像大水,恣意氾濫、猛烈衝擊疆域的邊界。所以近幾年我們也感受到了許多壓力和不適。
中國網財經:整本書,您是以編年體記述的方式記錄了當年最重大、以至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大事和人物。如果將時間線拉平,從一條條歷史的線索來看的話,讓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都有哪些?
吳曉波:過去十年中國經歷著産業迭代創新的時期。我認為這些角色在過去十年存在感都是非常強烈的——
首先是風險投資家,他們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新經濟産業的萌芽與創新。到2016年中國已經是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風險投資市場,代表人物有IDG中國的熊曉鴿、紅杉中國的沈南鵬等。
中國的汽車産業曾經長期把持在外資和國有企業手中。但2009年,中國的汽車産銷量第一次超過了美國,代表人物有“以蛇吞象”並購沃爾沃的李書福、比亞迪的王傳福、長城的魏建軍等。
2016年,中國由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海爾的張瑞敏收購了三洋的白電業務,聯想的楊元慶收購了摩托羅拉手機業務。
“網際網路+製造”興起,出現了一批在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上都有作為的企業家,或者説冒險家。雷軍是第一個由網際網路轉向製造業的“降維打擊者”。
同時,一批企業家進入新能源、人工智慧及基因科學等産業,成敗還不可知,但這代表了中國産業探索的另外一個方向。
中國網財經:10年前您寫了《激蕩三十年》,去年寫了《水大魚大》,前三十年和後十年,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吳曉波:也許你讀過《激蕩三十年》,十年前,我用頗激越的文字描述了一段野蠻生長史。在那些歲月裏,對現狀的背叛充滿了樂觀主義的自信,即便是失敗者也非常迷人,這是一段從0到1的創世紀。
但改革開放的後十年,模式創新、資本驅動和法治規範成為商業運營的主軸。今天中國在堅持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創業成本在抬高、法治化的環境在提高。今天中國的創業開始從模式創業進入到硬核創業。在某種意義上,感性突變的“藝術時代”結束了,理性的“科學時代”降臨。
每個人都在問,財富的機會在哪,商業世界的變革是否還有跡可循。然而,舊的共識已經瓦解,而新的共識未曾達成。這仍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
中國網財經: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跟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我有沒有辜負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有沒有辜負我?”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吳曉波:這個時代從不辜負人,它只是磨煉我們,磨煉每一個試圖改變自己的平凡人。海德格爾曾經講過一句話:“只有在疑問與不適中,哲學才會出現。”所以我們説如果一個時代讓你覺得很不適、很焦慮、充滿危機感、惶惶不可終日,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説明它是一個好的時代。機會在這個國家永遠存在,不同的年輕人將獲得不同的機會。
有人嘆息青春散場,歷史已經結束了,要寫回憶錄了。但是可能今天更多的人開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中國網財經:您如何看待近幾年,中國製造業企業的變化?
吳曉波:從2014年、2015年開始,中國製造業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這幾年我去很多工廠,從一條柔性生産線開始看起:看感測器技術、跨境電商、雲計算平臺……,我看到了很多新變化:技術成為製造業新的驅動能力,消費者願意為技術買單。
定制化會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定制以後,生産成本之外會增加一個新的成本——情感成本,柔性的情感成本會使得所有産品擺脫成本優勢,開始談定制化和解決方案。
那些體質比較弱的製造業企業,在未來三年仍然會非常難過,危機會淘汰一大堆企業,使得一些頭部公司的品牌能力、製造能力和渠道能力進一步加強,所以我們在製造業已經看到了一些新的拐點出現。
中國網財經:社會發展和變化這麼快,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應該如何突圍轉型?企業家們應該怎麼做?
吳曉波:我有很多學員來自於傳統産業,這幾年經常問我一個問題,説吳老師,面對這樣激烈變動的環境,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轉型?我常常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你的轉型犯過多少錯誤,付過多少學費?如果你一個錯誤都沒有犯過,你一分錢的學費都沒有付過的話,這個問題將永遠是一個問題。
當今的商業世界沒有人能夠化解未來的不確定性,沒有人能夠掌握百分之一百的資訊,沒有人能夠做出絕對正確的決策。怎麼辦呢?亞馬遜CEO貝索斯曾經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叫Day One,就是第一天。Day One就是每天都要像創業第一天那樣去運營企業,務必保持創業的精神和活力。
中國網財經:2019年,還有哪些新的商業機會?
吳曉波:2019年會出現三個商業模式的井噴:圈層社交、私域電商、會員制。
在消費領域,本土文化元素、顏值迭代、物美價平,是一個新的消費潮流。價廉物美的消費哲學逐漸被主流消費者所拋棄,新的以物美價平為主的消費哲學開始體現。
今天中國的整個流行趨勢已經不再是金字塔式的,很可能某一種流行在一夜之間扁平化地遍及全中國所有城市。流行的曲線在變短,創新的曲線在變短,但是創新的深度在拉升。
此外,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進步已經排在全球第一位,車業在2019年會發生新的突變。同時5G要來了,將創造智慧互聯的未來:精細農業、沉浸式購物、協作工作空間、靈活製造、無人機運輸、沉浸式娛樂等等,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中國網財經:您還看好知識付費嗎?
吳曉波:在前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的産生和傳播被掌握在少數的權力集團的手中,誰擁有了報紙、圖書、電視及電影的印製發行權,誰就掌握了知識的定義權和議價權。但網際網路讓知識的生産傳播和交付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於所有的知識生産者而言,最真實的挑戰是如何在網路世界中奪取更多的注意力和時間。
這一次的知識付費熱潮,可以説是發動了一場新工具革命。它的野蠻生長,從本質而言,是民間的一次反叛,它讓自由的知識生産者重新奪回了主權,改變了中國知識供給的某種結構。
而且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今天的知識付費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景象。因為目前的知識付費購買者以新中産為主,自我學習驅動能力強,有起碼的識別力。所以我依然看好知識付費。
中國網財經:您有想過十年後的中國會是什麼樣的嗎?哪些城市更具備潛力?北上廣深外,年輕人還可以去哪些城市發展?
吳曉波:之前有很多年輕人開玩笑跟我説:“吳老師,一線城市容不下肉體,三四線城市容不下靈魂。你覺得我是該在一線城市打拼呢?還是回家鄉發展呢?”目前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已經接近人口承載能力的紅線,所以未來中國需要依靠新一線城市來疏解人口壓力,重新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未來十年,城市化仍然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內在重要動力之一。我們的城市化率會從現在的59%提高到70~72%。在未來的十年中,哪些城市將仍然充滿活力、哪些城市將可能沒落和被邊緣化?其真正的競爭力仍然藏在兩個地方:一是民眾創造財富的熱情,二是地方政府的開明姿態和科學規劃的能力。
(責任編輯: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