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20日訊 今日,“2017陸家嘴論壇”于上海舉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回顧國內外改革的歷程,要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的道路。從製造業、服務業開放的經驗可以推導出,金融行業不是例外,同樣適用競爭和開放的規律,由此金融業才會發展得更好。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很高興參加2017年陸家嘴論壇。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通過參與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在此過程中,對外開放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這裡我想結合對國際國內有關經驗和背景的觀察,就對外開放問題談幾點理解。供大家參考。
第一,製造業的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在我國開放較早,早期也有爭議。對製造業的開放,我的一條觀察是,較早參與開放和競爭的大多數行業最終都發展壯大得快,競爭力強。開放是資源配置優化的進程,是通過市場和競爭機制帶來了優化的配置。具體來説,在引進來方面,是通過進口和引進國外企業到國內投資辦廠,與國內企業形成競爭。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內企業就沒有來自外資企業的競爭,只面臨少量的國內競爭。競爭給工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壓力和進步。在走出去方面,通過出口和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一開始國內企業也不大參與國際競爭,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資源類的産品,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國製造製成品出口能夠有什麼太大的前途。然而對外開放之後,從加工貿易到工業製成品都參與了國際競爭。隨後又走出去辦企業,中國的製造業和企業不僅沒有被衝垮,反而快速發展。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世界工廠,不少領域正在邁向全球産業鏈的中高端。
通過競爭也改掉了國內過去存在的壟斷,過去國內的競爭也不充分,外貿企業之間也缺乏競爭。有些人可能還記得,過去的外貿紡織品、輕工、器械、儀器儀錶等公司都是按行業切塊的,相互之間的財務規則也不同,不允許相互之間競爭。為了吸引外資,1979年中國專門頒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資企業法。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製造業的行業切分和壟斷開始消散。有了競爭機制之後,國內企業有了很大的進步,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競爭越快,製造業開始走向繁榮和強大。
第二,開放促進了國內的政策改革,開放過程強烈衝擊了傳統的集中型計劃經濟的政策體系,並引發了國內一系列重大改革。回想起來,包括價格體制改革、增值稅改革、出口退稅、匯率市場化,以及當時開啟的關貿總協定和WTO談判等影響深遠的改革,都是由開放所引發的。80年代初,為了吸引外資,國內體系要加快向市場經濟規則靠攏,要有平等競爭,隨後還要考慮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平等競爭。平等競爭和開放是相互關聯的,也包括國內企業之間的公平和充分的競爭。對外開放促進了放開國內的民營資本的準入。隨後我們又引入了“國民待遇”的概念,無論是對內資還是外資,準入條件應該是一致的。對外開放推動了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匯率市場化,以及放寬外匯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場準入的門檻,使市場和競爭成為普遍適用的政策機制。
第三,回顧一下服務業的開放,也有類似的進程。過去經濟學把服務業列為非貿易或者説不可貿易行業。但是隨著資訊、交通運輸的大幅進步,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有不少服務都已經變成是可貿易的。人們開始説“世界是平的”。我國服務業開放體現出與製造業類似的規律,也是通過對外開放引入競爭,推動經營效率和服務品質提升,並帶動國內相關的政策改革。在工業領域,除了國防等例外行業不適用於一般的市場競爭原則,絕大多數行業都是可以引入開放和競爭的。服務業也有一些領域涉及敏感行業,也有一些服務難以跨境提供,市場經濟難以全部覆蓋,但大多數服務業是可以開放的。對服務業開放的認識和政策改革的進程,與製造業也是相似的。在引進來方面,服務業先從酒店、餐飲、交通等行業吸引外資起步,隨後不斷向其他服務業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開始是工業企業、出口産品和售後服務一起走出去,後來發展為銀行、保險、醫療、行業、旅遊、軟體、零售、支付、文化等多個領域走出去。這方面上海也是很突出的,比如上海的航運業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第四,中國的區域性試點經驗增強了開放的信心。早期中國決定開放是開放四個經濟特區,當時有不同意見,後來特區取得了效果,向其他地區進行了推廣。中國剛加入WTO時,當時對各種試點也很有爭議,但是事實證明,入世對中國産生了深刻的積極影響。本屆政府成立以來,有力推動了上海自貿區的試點,開始時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現在自貿區的數量已經擴大到11個,很多先行先試的經驗推向全國,説明大家看到了開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五,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的服務業,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從WTO談判的內容還是中國統計體系,對服務業的分類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人們也經常説,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將金融業描述為“國民經濟的命脈行業”。在90年代初期,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對資源配置的作用非常突出。當時銀行業還是四大專業銀行體制,各管一個專業,相互之間競爭較少。再有就是當時的金融機構還承擔著少量的政策性金融業務,未充分市場化。90年代經驗也告訴我們,金融如果不穩定,往往會出大亂子。90年代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市場經濟的50條,已經將四大專業銀行全面轉入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要防範金融危機首先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健康性。對那些高杠桿、低資本、不良貸款等等現象均不得寬容。而越是不開放不競爭往往會縱容這些低標準。此後,金融服務業作為市場競爭中的服務業的屬性變得十分清晰。從全球來看,絕大多數金融行業都是競爭性服務業。當年我國引入外資銀行,最開始希望引入資本。回過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習到了很多內容,為我國金融業帶來了産品的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的變化。後來又通過競爭性股改上市,國內銀行的經營效率、資産品質、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外資銀行的進入也對國內政策帶來了改革的壓力,其中包括會計準則、監管標準以及最近所進展的營改增的改革。
當然個別人也許會從自身行業的利益出發,主張對金融業進行保護,等成長壯大後了再開放、再參與國際競爭。各國的經驗也包括我們中國自身的經驗表明,保護導致懶惰。財務軟約束等問題反而使競爭力更弱,損害行業發展。市場和機構的不健康導致市場不穩定,容易産生危機。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所發生的那些現象。
再有,國內的金融機構現在都已經有很多都走出去,適應了國際競爭,他們在風險管理、定價、反洗錢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目前,中國已經有五大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已經成為資本充足、金融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健康化已經受到股票指數的關注。這些均説明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於對外開放,今後還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第六,“一帶一路”為中國金融業開放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央提出建設“一帶一路”號召,各方面都積極響應,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效。“一帶一路”是開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興金融合作,會帶來進一步開放的需求,也為我國金融開放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開發性金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首先探索了開發性金融,服務於國家戰略、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注重長期投資、依託信用支援,不靠政府補貼,是財務上可持續的模式。該模式不會形成對財政資源的擠佔,避免滋生道德風險和導致市場扭曲等問題。“一帶一路”的建設也為金融機構開拓海外佈局,為貿易投資資本運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務和發展空間。
總之,回顧國內外改革的歷程,要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的道路。從製造業、服務業開放的經驗可以推導出,金融行業不是例外,同樣適用競爭和開放的規律,由此金融業才會發展得更好。我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援和共同努力下,中國對外開放一定能夠再上新的臺階,上海自貿區的試驗和推廣、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將取得新的成就。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