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用市場化辦法改善供給側 政府別過多干預
- 發佈時間:2015-12-07 10:48:03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中國網財經12月7日訊 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5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于12月5日至6日在京舉辦,會上,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目前中國面臨著一個變革的關口,就是要解決供給側的問題。當前情況下要改善供給側,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而在改善供給的時候要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要用能夠支援激勵創新和創業的體制去推動實現結構的改善,而不是採用政府出手、政府起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辦法。
為什麼要改善供給側?
吳敬璉稱,過去討論宏觀經濟問題的時候主要是著重在需求側,需求側主要是三個因素:投資、消費、出口。其中最容易辦的政府也比較有能力去做的是增加投資,叫做“擴需求、保增長”。但是這個辦法現在看來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會引起一些副作用。
近兩年副作用表現很大,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是投資回報遞減。在09年的時候四萬億投資、十萬億貸款下去馬上增速就回升幾個百分點,三個甚至四個百分點,但是近年來效率遞減,同樣的刺激力度,但是回升的很少而且持續的時間很短,甚至到了最近這一年投資下去了GDP增速沒有變化。所以説,用需求側增強需求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看來效果越來越差了。
另一方面,因為靠投入資源去解決問題使資源越來越緊缺,投進去的是什麼呢?就是票子、就是債務、就是寅吃卯糧,這樣使得國民資産負債表,整個國家的資産負債表包括政府的資産負債表、企業的資産負債表和居民資産負債表杠桿率越升越高,特別是整個企業界杠桿率遠遠超過了歐盟所規定的90%的水準,這樣某些環節上越來越出現債務危機和資金鏈斷裂,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生而且發散開來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出現所謂系統性風險。這樣對於從需求側去看問題、從需求側去找解決的辦法大多數人失去了信心。
在今年看來,特別是上個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會議上,黨和政府的領導都明確了一點,就是要從供給側去分析問題的根源,從供給側採取措施。
怎麼改善供給側?
吳敬璉稱,供給側的因素主要也是三個因素,從長期經濟發展趨勢來説,經濟學的普遍的共識是應該從供給側的基本因素去分析,從供給方面去看增長,主要的因素是三個:第一個因素是投資,投資就是新增資本;第二個因素是新增勞動力;第三個因素是效率提高。
過去的二三十年裏,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還是保持著第一是投資,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因素就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低效的農村使用到比較高效的城市使用的轉移。另一條是開放使得我國能夠在沒有很多自主創新的條件下,用購買外國設備、引進外國技術來提高我們的技術水準,這也使得效率提高了。
近年來因為城市化過程到了後期,一般的技術水準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大大的縮小,不可能用簡單的購買和引進的辦法來提高技術水準,這方面的拉動增長的可能性就逐漸的在消失,加上剛才説的投資已經引起了消極後果的積累,也不能再大量用這個辦法保持供給的增長。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供給方,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其中一點是三個基本供給驅動因素中著重在第三個因素上,就是效率提高上下工夫,這是非常重大的轉變。
吳敬璉還表示,改善供給的時候要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要用能夠支援激勵創新和創業的體制去推動實現結構的改善。
以前,政府遇到了經濟問題就想辦法從需求側解決,靠投資拉動來解決問題,即使注意到供給側的時候往往也採取計劃經濟的辦法,政府出手來改變供給結構、改變供給的體系。比較突出的是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那一撥運動,那是供給側的改善,使得供給結構有所變化,使戰略性新興産業能夠發展起來,能夠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率,但是用的辦法在相當程度上是用的政府出手、政府起決定性作用來配置資源,大量的給企業補貼來發展光伏産業、LED産業等等,而不是用市場的方法。即使是認定了問題出現在供給側,要改善供給也有兩種不同的辦法,正確的辦法是建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制度體系,通過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這樣的制度體系來推動供給側的改善、供給體系和供給結構的改善。
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推動
吳敬璉稱,政府、企業和社會要共同來推動改革,來實現這樣的改變。所謂突破變革的關口,就面臨著供給側它的體系和結構的變革,更重要的是經濟體制和法制建設這方面的變革,而這些變革都需要各界共同來做好,政府就要像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説的那樣,做它應該做的事情上做的更好,而不是去做一些不應該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而應該做的事情又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做好。
譬如説要在供給側鼓勵創新,政府最重要的還是要建設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要建設好的法制化的市場體系,而不是直接的去確定攻關的內容、確定技術路線、去給企業許多補貼,甚至是已經到了競爭後的階段,繼續給一些企業補貼,這樣削弱了市場的競爭。
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變革的積極參加者。這項變革,市場化、法制化的變革對於某些企業的既得利益是有影響的,但是對於長遠的發展,對於企業長遠發展、對於整個國家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所以裏面就有取捨的問題,是不是支援這樣一些能夠損害自己的短期利益的改革,全力的進行支援還是阻撓,去阻擋改革的實現。
另一方面,企業家要做出準備,要適應新的經營環境。過去因為體制不健全,有些特殊政策或者政策優惠等等。但是為了推進實現供給側的轉變,能夠使得經濟發展持續穩定的向前發展,一定要建立剛才説到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這樣的營商環境下,或者説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説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下,企業不能再依靠政府的特殊政策、特殊優惠去賺錢,只有靠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適應消費者需要的能力去把企業做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