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經濟轉型關鍵在於解決體制性障礙
- 發佈時間:2015-10-10 14:13:59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斌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挑戰是什麼?要實現轉變關鍵在哪?10月10日,在首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圍繞上述疑問進行了闡述。
1995年中國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在這方面成效尚不顯著。
“根本的原因在於存在體制性障礙。”吳敬璉強調,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關鍵就是要消除體制性障礙。
那麼如何消除障礙?就是要通過改革轉變增長動力。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有效的辦法是,在穩住大局、保證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條件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切實推進改革上,儘快建立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要求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目前在談到如何避免經濟危機時,有兩種不同的方略,一是根據需求側因素分析,即消費、投資、凈出口“三駕馬車”分析法,由此得出的對策是靠加投資穩增長。“(政府)不可能讓消費增長,也不可能讓凈出口增長,只能讓投資增長,所以到處批項目、找錢”。吳敬璉認為,資本繼續提高投資率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投資回報遞減,二是杠桿率不斷提高,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我們無法依靠刺激政策避免危機。
另一種方略是根據供給側因素分析,供給因素包括資本、勞動和效率提高。隨著投資回報遞減、人口紅利減少,近20年來,我們一直努力尋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或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種分析對中國過去的高增長和目前的增速下降有很強的解釋力,由此得出的對策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增加投資轉向創新和增加索洛余值,所謂索洛余值,是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按照第二種分析,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保證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吳敬璉表示,目前要控制和化解風險,為推進改革贏得時間,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妥善處理各級地方政府的債務;停止回報過低或沒有回報的無效投資;停止對“僵屍企業”輸血;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的或有負債;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産和重整,釋放風險;停止剛性兌付;盤活由於粗放增長方式造成的死資産存量。
“再輔之以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維持宏觀經濟的基本穩定,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是能夠做到的。”
吳敬璉表示,轉型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切實推進改革,包括從簡政放權到制定市場進入的負面清單和對政府授權的正面清單,金融改革的全面深化,財政改革的完善,價格改革的展開,以及建設自貿區,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等。他強調,作為推進改革的重要內容,國有經濟改革仍亟待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