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陳涌泉|中國戲劇十年:守正創新與多元並進

發佈時間:2024-10-30 14:52:18 | 來源:中國戲劇家協會 | 作者:陳涌泉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戲劇十年:守正創新與多元並進

陳涌泉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在我國文藝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以戲曲藝術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一系列推動戲曲發展的利好政策紛紛出臺。2020年至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又連續三年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中國國家話劇院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藝術家們回信,令戲劇界備受鼓舞,戲劇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十年來,戲劇界文化自信得到空前彰顯,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戲劇工作者們在各種樣式、題材、觀念、審美等領域展開多元探索,而文旅融合和非遺保護效應下的戲劇生態整合、創作觀念更新和理論實踐人才迭替,都昭示著充滿活力的新時代戲劇藝術大踏步前進,不斷取得璀璨成果。

一、現實主義創作思潮噴涌,重大主題戲劇創作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這些重大時間節點,在國家文藝政策倡導下,現實題材戲劇創作迎來高潮。在2013年底設立的國家藝術基金的引領下,各地方政府紛紛成立本地區藝術發展基金和各類創作工程,把重大主題戲劇創作列入重點資助範圍,加大統籌規劃和投入力度,推動現實題材創作繁榮,並在題材內容、價值觀念、審美旨趣、創作手法等方面投射出充滿活力的現實主義主潮特徵。以文旅部實施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即“百年百部工程”)和中國文聯、中國劇協選編的《百部優秀劇作典藏》項目為代表,通過扶持創作、典藏經典等形式繪寫建黨百年精神圖譜,梳理戲劇百年脈絡,述史築基、培根鑄魂,意義重大。

十年來,戲曲現代戲創作成果豐碩,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如京劇《燕翼堂》、崑曲《瞿秋白》、豫劇《焦裕祿》《重渡溝》、秦腔《花兒聲聲》《王貴與李香香》、評劇《母親》《革命家庭》、淮劇《小鎮》、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川劇《江姐》、閩劇《生命》、曲劇《魯鎮》、歌仔戲《僑批》、錫劇《燭光在前》、贛南採茶戲《一個人的長征》、越劇《楓葉如花》《錢塘裏》等。話劇則有《塞罕長歌》《谷文昌》《柳青》《路遙》《三灣,那一夜》《長安第二碗》《桂梅老師》《深海》等;歌劇有《沂蒙山》《松毛嶺之戀》《馬向陽下鄉記》等;舞劇有《永不消逝的電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五星出東方》《騎兵》等。以上作品大多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舞臺藝術類、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梅花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各大展演評比中斬獲重要獎項和好評。這些作品有的以革命戰爭年代的感人故事為素材,集中表現了我黨在腥風血雨的革命年代不畏犧牲、百折不撓、奪取勝利的光輝歷史;有的取材于新時期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表現時代變遷與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展現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誠然,數量可觀的重大主題戲劇創作,其“質”並不能與“量”齊觀,劇目的成活率、精品率尚待提高。面對新時代新的接受語境、新的觀眾群體時,要準確、開放地理解主旋律作品及其創作規律,擺脫“主題先行”以及概念化、套路化的弊端,與時俱進地更新創作思維、對接現代觀眾,文化主管部門及戲劇創作者們還需共同探索與努力。

二、戲曲藝術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成果顯著

2015年發佈的《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發佈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戲曲藝術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全國眾多非遺地方劇種的傳承保護熱潮和以2018年文化部撤並重組為文化和旅遊部為契機帶動的文旅融合趨勢,使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守正創新有了更為清晰的脈絡和路徑。

中國劇協在山東濱州舉辦2024首屆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圖為演出的藍面具藏戲。

傳承保護,各展所長。文化部自2015年開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戲曲專項扶持工作,推出“名家傳戲”等項目;2017年發佈了持續兩年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自此厘清家底、傳承有序;2020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歷時3年圓滿完成,實現了全國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的“大團圓”。由中國劇協主編、歷時6年完成的《中華戲曲劇種叢書》于2018年階段性完成;協會還于2024年開始舉辦“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和稀有劇種扶持計劃。福建舉辦了“福建百折傳統摺子戲展演”及海絲泉州戲劇周暨全國南戲展演等活動,其中全國南戲展演成為近30年來規模最大的南戲及古老劇種展演交流活動;河南、陜西、山西等多省份舉辦了稀有劇種(戲曲聲腔)展演;廣東“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機制推動粵劇等繁榮發展;安徽對地方戲曲進行分類保護,使東路梆子獲得新生;山東針對瀕危劇種的“三位一體”保護模式,救活了大弦子戲;遼寧出臺《關於振興遼寧地方戲曲的實施意見》,多措並舉助力遼劇發展;江西推進弋陽腔保護傳承工作;西藏自治區加大藏戲保護工作,使藏戲煥發生機;等等。

老戲復排,重煥生機。全國多地推動傳統摺子戲、傳統劇目復排。2022年在南寧舉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匯集50個摺子戲的10場展演,涉及27個省份35個戲曲劇種。2023年文旅部發佈《關於實施優秀傳統戲曲摺子戲復排計劃的通知》,計劃三年扶持復排300個摺子戲,旨在建立良好的優秀傳統摺子戲傳承機制,引導基層院團打磨“看家戲”。作為承陳啟新的國家文化工程,繼京劇“音配像”工程之後,京劇“像音像”工程以天津為基地,面向全國,紮實開展。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挖掘搶救整理傳統劇目”並舉辦階段性成果展演。各地老戲復排、傳統摺子戲紛紛上演。

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劇照

守正創新、融合併進。戲曲工作者們不斷開拓舞臺藝術創作的廣闊天地,除了上文所述戲曲現代戲收穫頗豐,新編歷史劇、古裝劇雖略顯低潮,近年也逐漸回歸國家視野與主流平臺,更出現了罕見的“破圈”劇目。備受矚目的新編歷史劇(古裝劇)有京劇《伏生》《納土歸宋》、崑曲《浮生六記》、川劇《草鞋縣令》、閩劇《雙蝶扇》《過崖記》、湖南花鼓戲《蔡坤山耕田》、揚劇《鄭板橋》等,整理改編傳統戲有崑曲《臨川四夢》《牡丹亭》(全本)、莆仙戲《踏傘行》、晉劇《爛柯山下》《莊周試妻》、甌劇《張協狀元》等。近年來,小劇場戲曲和文旅融合的戲曲創作漸趨蓬勃活躍,是戲曲守正創新的重要體現,這其中“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破圈”,堪稱戲曲界最青春的創新和驚喜。該劇在堅守劇種本體的前提下又不囿于傳統舞臺,探索新的演繹空間和表達樣式,更借助於現代媒介傳播,讓更多年輕人走近傳統、走近戲曲,給戲曲界帶來了新的啟示。

三、話劇、兒童劇多元探索,推動演劇市場活躍

十年來,中國話劇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除了上文所述“主題創作”集中涌現,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成為主流話劇院團主動開掘、積極謀劃的重要題材來源,歷史題材話劇也有所收穫,如話劇《大清相國》《天下糧田》《甲午祭》《詹天佑》《北京法源寺》《蘭陵王》《蘇堤春曉》《屈原》等。近年來,文學對於話劇舞臺的助力十分搶眼,由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等著名作品改編的話劇引起廣泛關注,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一句頂一萬句》《繁花》《人世間》《鐘鼓樓》《皮囊》《主角》《我不是潘金蓮》《紅高粱家族》《張居正》《千里江山圖》等。眾多有分量的改編作品大量涌現,體現了戲劇舞臺對文學精神的召喚和回歸。除此之外,話劇舞臺對於經典復排劇目、優秀外國劇目的全新演繹也引人矚目。如天津人藝與香港話劇團合作的全明星版《德齡與慈禧》,光緯戲劇的中文版《安魂曲》,鼓樓西劇場的大劇場版《枕頭人》,裏馬斯·圖米納斯執導的《浮士德》,北京人藝排演的《名優之死》《玩偶之家》《榆樹下的慾望》《慳吝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重排的《伽利略傳》《朱莉小姐》,國家大劇院製作的經典莎劇《李爾王》《暴風雨》《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等,都是在重新演繹或闡釋經典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近年來,隨著演劇市場活躍,許多由核心創作者領銜的民營話劇機構的創作也深受觀眾追捧,如北京大道文化製作的話劇《戲臺》《驚夢》,“話劇九人”推出的民國知識分子系列話劇等。但是就總體趨勢而言,優秀原創劇目的匱乏已成為制約話劇發展的“瓶頸”。在當下舞臺技術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話劇藝術如何返璞歸真、增強原創劇作的精神內涵顯得尤為迫切。

話劇《蘇堤春曉》劇照(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

對於兒童劇而言,近十年的發展可謂乘勢而起、市場廣闊。隨著需求不斷擴大,兒童劇劇場和劇團數量迅速增加,在一線城市兒童劇市場發展的帶動下,二三線城市兒童劇市場也開始發力。在兒童劇創作上,現實題材、紅色題材、古典題材、外國經典演繹等創作領域均涌現了不少具有較好市場口碑和藝術探索價值的優秀作品。以創作力旺盛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為例,創作了《三個和尚》《紅纓》《山羊不吃天堂草》《小美人魚》《火光中的繁星》《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長城的傳説》《東方小故事》《唐吉訶德》《貓神在故宮》等。此外,凱叔講故事、小不點大視界等知名兒童內容品牌、民營院團、早教機構亦製作出品大量兒童劇。當前,兒童劇的發展愈加強調創意與科技融合,同時,個性化定制和家庭親子體驗服務也漸成趨勢。

四、歌劇、音樂劇、舞劇創作取得突破,數量品質顯著提升

民族歌劇是我國戲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民族歌劇發展,文化部自2017年開始實施“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同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共同成立中國歌劇學研究中心。十年來舉辦了四屆中國歌劇節(第二至第五屆),涌現了《小二黑結婚》(重排)《蘭花花》《二泉》《馬向陽下鄉記》《松毛嶺之戀》《瑪納斯》《沂蒙山》《八一起義》等作品,題材豐富,掀起了民族歌劇的創作高潮。

十年來,音樂劇的發展呈現市場的井噴態勢,經過多年的創作、演出積累,都市觀眾群體呈現出對音樂劇的巨大熱情,一些音樂劇演員成為具備票房保證的明星,音樂劇的商業性特質越發明顯。由於音樂劇這個類型還較為年輕,國有院團(大多為歌劇院、歌舞劇院)、民營音樂劇創演機構和高校音樂劇院係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一同為音樂劇創作添磚加瓦。2022年、2023年,北京歌劇舞劇院音樂劇團、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音樂劇團相繼成立,首開國有院團成立專業音樂劇團的先河。在創作上,為提高性價比和規避風險,許多創演機構選擇精心打造國外知名音樂劇的“中文版”。這類劇目有中文版《我,堂吉坷德》《阿波羅尼亞》《羅密歐與朱麗葉》《卡拉馬佐夫兄弟》《劇院魅影》等。中國原創音樂劇起步較晚,近年雖涌現出了《鋼的琴》《家》《阿爾茲記憶的愛情》《隱秘的角落》《趙氏孤兒》《花兒與號手》《楊戩》《雄獅少年》等作品,但要打造駐場爆款並完善相應産業鏈依然任重道遠。當下以原創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正處於一種開放性、探索性的創作狀態。

近年來,舞劇創作連續豐産,時有“爆款”“出圈”,成為當代舞臺藝術的一大亮點。過去我們一般認為舞劇“長于抒情、拙于敘事”,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則打破定式,用獨特的編導創意、舞美設計、精湛表演,並融匯了電影蒙太奇等手法,講述了一個精彩的諜戰故事,成為紅色題材的現象級作品,自2018年首演迄今已巡演600多場,被譽為中國原創舞劇的新高度與里程碑。此外還有《只此青綠》《醒獅》《咏春》《紅樓夢》《五星出東方》等一批叫好叫座的作品涌現。舞劇創作探索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當代表達,傳統文化審美意蘊通過現代語匯、現代傳播抵達受眾,得到專家、觀眾和市場的認可,形成了“舞劇熱”。

五、戲曲進鄉村“走下去”惠及基層,戲劇交流“走出去”聯通世界

戲曲藝術具有移風易俗、傳播正能量、傳遞真善美、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7年《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有力推動了“戲曲進鄉村”工作,各級政府、行業組織等紛紛實施戲曲下鄉、走訪基層等各類工程,通過“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科學的運作模式和規範的工作流程,助力戲曲推廣、推動鄉村振興。以中國劇協組織的梅花獎藝術團為例,多年來以弘揚民族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將戲曲盛宴送到群眾家門口,增強基層群眾獲得感,已公益演出180余場,觀眾40余萬人次。

由國際戲劇協會、中國劇協主辦的2024年“國際戲劇日”慶典活動在河北廊坊市舉辦。

十年來,中外戲劇交流空前活躍。中外戲劇組織交流合作頻繁,2015年,中國劇協推動國際戲劇協會將其總辦事處由法國巴黎遷至中國上海,主辦了2016年、2024年“世界戲劇日”、國際戲劇協會70週年慶典暨海口首屆國際戲劇周等活動;並助力大灣區建設,創辦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近年來,許多優秀劇目“走出去”,赴英國愛丁堡、法國阿維尼翁等參加各類知名戲劇節的演出。同時,國內舉辦的各類國際藝術節、戲劇節積極“引進來”,如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老舍戲劇節、烏鎮戲劇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桂林藝術節等,都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劇目,在為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給戲劇界帶來新的視野、推動戲劇文化交流互鑒。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常年堅持送戲走訪基層,圖為2024年8月藝術團邀請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走進西藏拉薩。

六、人才培養得到高度重視,跨界融合趨勢愈加明朗

人才培養始終是戲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央到地方各項政策舉措的大力支援下,戲劇人才培養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2017年出臺的《關於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有力推動了各地戲曲教育和校園戲曲普及工作。優秀戲劇人才的培養,需要依靠文化教育主管部門、戲劇教育機構、行業發展機構、戲劇院團、社會與市場等共同發力,從專業技能培養、人才孵化成長到舞臺磨礪、繼續教育、表彰推廣等全環節進行保障。十年來,國家藝術基金在戲劇骨幹人才、青年人才培養上投入大量資金;文旅部實施“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中國劇協持續舉辦中國戲劇梅花獎、曹禺戲劇文學獎、“藝苑擷英——全國優秀青年戲曲人才展演”“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中國校園戲劇節等活動,推動領軍人才、青年翹楚、戲劇新苗等梯隊人才建設,並舉辦各類骨幹人才培訓班,強化引領作用。十年來,編劇、導演、戲曲音樂、理論評論、舞臺美術等各門類戲劇人才的培養十分活躍,並且逐漸形成了常態機制、沉澱了培養經驗。目前,如劇院管理人才、舞臺技術人才這些過去的短板,面貌已有較大的改善。當然,人才培養非一日之功,原創優秀劇本的匱乏、戲曲音樂仍然面臨挑戰等問題,都表明部分領域拔尖人才依然稀缺。

隨著市場活躍,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不斷發展壯大,黨和政府愈加重視團結服務民營戲劇工作者。2018年,中國劇協成立了民間職業劇團工作委員會並於2023年換屆更名為民營戲劇工作委員會,開展民間職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人才培訓等各項工作。在各方高度重視與關注下,民營戲劇工作邁出更堅實穩健的步伐。

中國戲劇梅花獎為戲劇界培養大批領軍人才,圖為2023年12月在北京舉辦的慶祝梅花獎創辦40週年晚會現場。

近年來,戲劇界跨界融合趨勢愈加明顯。隨著文旅融合的加強,以河北廊坊的“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為代表的一批與城市景區、旅遊設施緊密融合的戲劇空間相繼被打造;同時都市“演藝新空間”逐漸興起,“演藝+”“小劇場+”等新的演出樣式,正在成為戲劇行業、演藝産業發展的新業態、新趨勢,帶動了一批以沉浸式話劇、戲曲、音樂劇、現場秀、脫口秀等表演為主的新的演出形式。科技賦能舞臺藝術創作,日益成為顯在趨勢。國家話劇院《抗戰中的文藝》採用的“影像+舞臺”形式,《蘇堤春曉》劇場中的4 K高清影像還原,以及近年來舞劇、雜技劇普遍採用的光影技術,給戲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借鑒和思考。跨界融合也助力戲曲傳播,讓戲曲與青年的距離更近。戲曲電影借助數字技術增強創新活力,推出了如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等一批風格各異的戲曲電影;元宇宙、AR、VR、4D等前沿網路科技手段助推戲曲傳播;個性化短視頻展現戲曲魅力,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成為戲曲傳播的重要渠道;差異化直播平臺不斷搭建,尤其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戲曲”十分活躍;等等。

十年來,深受觀眾歡迎的優秀戲劇作品大量涌現,演出團體、演出規模、觀眾總量、市場容量的穩步擴大,創作路徑的多元探索,文旅融合、文化科技融合及線上線下互動等多樣表演形態的涌現等,無不彰顯戲劇藝術的生命力、影響力、傳播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戲劇藝術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戲劇工作者們應當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自強,不斷深化改革、轉變觀念,守正創新、踔厲奮發,著力譜寫新時代戲劇藝術更閃耀的華彩篇章!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