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馗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
廣播是重要的媒體傳播形式,在廣播事業上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文藝形式一直通過這種傳播媒體,將局限于一隅的特定內容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在很長時間裏,以舞臺藝術為主體的文藝作品,借助廣播形式,及時地輸送到了千家萬戶。大量優秀的精品力作和文藝創作實踐,經過廣播節目的策劃宣傳,獲得更加廣泛的普及,在聲音審美中實現著文藝的經典化,也推動著數量巨大的聽眾,有效地轉化為舞臺藝術在劇場、在社區的觀眾群體、戲迷群體。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也是在很長時間裏,通過“戲匣子”裏的節目播放,讓戲曲藝術中的唱腔、音樂、語言、故事、歷史、知識等等,以及優秀作品的創作者、評論者、接受者,得到了更大範圍的藝術交流。雖然在娛樂多元化的時代裏,戲曲在廣播節目中的佔比趨於式微和邊緣,但是借助著聲音傳播的特長和優勢,戲曲廣播始終把握著“戲以曲傳”“戲以人傳”“戲以典傳”的推廣、宣傳特點,讓戲曲代表性的音樂唱段、優秀的傳承者以及經典的藝術內容,成為廣播節目的核心,也讓廣播成為戲曲藝術不可缺少的傳播形式。特別是近年來在融媒體深度拓展的態勢下,戲曲廣播也在保持戲曲藝術“中國聲音”的宗旨下,探索出更加豐富立體的呈現形式,以鮮活而開放的節目形式,及時地將戲曲在回應時代、回應人民的藝術創造,給予充分的展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策劃製作的《梨園新韻十年華章》,即是新時代戲曲廣播領域進行文化創新的重要實踐。
該節目緊扣新時代的“十年”,用十年中涌現在全國視野中的戲曲創作現象,全面深入地展示戲曲在十年中突出的發展成就。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為中國文藝界在新時代永攀創作高峰,做了重要的思想引領和事業擘畫。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2015]52號)為契機,十年間以“戲曲振興工程”為代表的利好政策,對戲曲傳承、創作、推廣、宣傳等工作,做了全方位的設計和落實。戲曲界在歡呼又一個藝術的“春天”到來之際,也用切實的工作業績展現著新時代出人、齣戲、出效益的生動圖景。尤其是在十年中,編、導、演為主體的戲曲創作隊伍涌現出編劇羅周、導演張曼君以及眾多劇種的新一代領軍藝術家;在京劇、崑曲、豫劇、越劇、粵劇、婺劇、淮劇、花鼓戲、彩調等眾多劇種的代表性院團,創作出大批有著廣泛影響力的藝術作品;戲曲界通過經典傳承劇目的再創造、新創精品劇目的市場化探索、優秀劇目的跨媒介轉化,讓戲曲不斷地獲得年輕觀眾的追捧,甚或連續産生藝術破圈的社會關注。這些各具風采的戲曲工作,通過《梨園新韻十年華章》的熱點透視,用十期節目聚焦十個戲曲現象,由此折射齣戲曲在回應新時代新任務時所做的突出成就,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戲曲的新作為和新氣象。
節目緊扣新形態的“華章”,用音頻、視頻等融媒體形式展示戲曲文化空間的廣度和精彩度,全方位地展示戲曲藝術在多元文化空間中的豐富存在形式。“文藝之聲”在充分利用傳統的聲音媒介基礎上,在此次節目中借助短視頻等形式,將聲音節目所涉及的訪談素材、資料內容,給予聽覺、視覺的多樣呈現。同時借助央視頻、雲聽、學習強國、央視文藝、抖音等播出平臺,讓節目的影響力獲得成倍擴容。例如節目關注的“羅周”、“張曼君”是當前最具創造力的戲曲編導,在十年時間裏,羅周編創的戲曲作品已經超過百部,大多數都以個性鮮明的文學構思和劇詩寫作,展現齣戲曲劇本文學的成熟度;而張曼君正值藝術最為爐火純青的狀態,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做到“一劇一品”“一戲一格”,而她們的創作幾乎波及南北眾多戲曲劇種及其代表性院團。因此,兩期節目通過集中展示兩位藝術家,也通過聲音敘述和視覺展示,將十年來她們的藝術高度擴充到眾多戲曲劇種的前沿創作。談及羅周,就自然會提到崑曲、京劇、秦腔、贛劇、粵劇、揚劇、錫劇、越劇等數十個劇種,以及《瞿秋白》《燭光在前》《春江花月夜》《望魯臺》等眾多佳作;談及張曼君,就自然會提到寧夏秦腔三部曲、贛南採茶戲四部曲、黃梅戲三部曲、天津評劇三部曲等等。兩期節目實際濃縮了新時代中國眾多戲曲劇種在創作領域的新成就和高水準,也在融媒體的立體傳播中,將新時代十年的戲曲輝煌得到全面呈現。
節目緊扣新生代的“新韻”,用契合時代受眾群體的審美形式,貼近新老受眾接受戲曲藝術的多樣形式,既推廣了十年中極具代表性的戲曲創造成果,也張揚了戲曲新群體、新生態空間中的新樣態、新形式和新創造。《梨園新韻十年華章》聚焦廣東粵劇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兩個重要“破圈”現象,前者將傳統“白蛇傳”故事在舞臺創作與粵劇電影的跨界推廣中,實現戲曲新觀眾群體對於粵劇藝術創新的接受與追逐;後者將“環境式”演劇與越劇市場化結合,用電影名作的IP效應,實現越劇明星的流派劇目創新對於非戲曲受眾的吸引。兩個現象都讓戲曲走出了固有的傳播空間,也獲得了年輕群體的喜愛與接受。而節目在面對上海京劇院從“3D”到“8K”的京劇電影創作時,將敘述視角聚焦在“尚長榮三部曲”在實現了當代京劇經典創作後,借助電影形式進行記錄、再創造和藝術推廣,讓觀眾看到京劇古典品質與現代技術的相互結合。這就與《梨園新韻十年華章》關注的兩期節目:廣西戲劇院與湖南花鼓戲劇院對於經典創造性轉化相映成趣,凸顯出京劇大劇種和彩調、花鼓戲等鄉土劇種在這十年中共同經歷時代的洗禮,借助傳統轉化和文化創新,擁有了屬於時代的新生態。其他三期節目如河南豫劇院三團現代戲創作、浙江婺劇院的戲曲出海、江蘇淮劇團“戲曲+文旅”的戲曲探索,既突出了三個劇院突出的藝術創作成果,也將文化視角轉向三個劇種的代表院團在反映生活、國外演出、文旅融合時的突出成果,讓人看到十年來中華戲曲所擁有的闊大的生存環境,顯示出多樣的文化族群、社會群體與傳統戲曲的人文互動圖景。所有這些都強烈地凸顯出新時代的時代質感,這也昭示著戲曲更加寬廣的發展前景。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的廣播中,戲曲始終是重要的藝術存在。在娛樂多元化的時代裏,特別如主持人董浩製作的《戲迷天地》,一直用精彩的戲曲節目,用聲音傳送著戲曲藝術,近年來推出的《我和我的家鄉戲》等戲曲節目,積極回應著新時代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新成果。此次《梨園新韻十年華章》的製作,聯合了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等重要的戲曲機構,精準地梳理十年來戲曲創作領域的突出現象,用戲曲作品、現象、群體和個人來透視新時代藝術的高度和精度,回應新時代里正在變化著的戲曲新生態、戲曲新形態。這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戲曲品牌,獲得了再一次的提亮和重光。毫不誇張地説,《梨園新韻十年華章》用十期節目透視新時代戲曲發展成就,而節目本身就是戲曲工作在新時代極具代表性的創造現象。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