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化中國行丨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壯美故事——寫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之際

發佈時間:2024-07-29 15:36:17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蓋倫 | 責任編輯:張靜

當地時間7月27日11時15分,正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不是簡單一條路。它屬於文化遺産中“建築群”類型,共包含15處遺産構成要素——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産區面積589公頃,緩衝區面積4542公頃。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呂舟表示,“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現存歷代都城中能夠完整體現都城系統的禮儀秩序、規劃思想的具有唯一性的歷史遺産。而且,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北京中軸線”更是多個深刻影響中國和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它是中華文明歷史的見證。

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軸線”持續地對北京城市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展現出傳統規劃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它從13世紀一直延續至今,是活態的遺産。”呂舟説。

申遺成功,落槌只是一瞬。為了這一刻,“北京中軸線”申遺已走過了12年。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表示,在申遺過程中,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

在疏解、修繕、環境整治中,“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格局、歷史風貌得到逐步復原和生動再現,中軸線的人居環境和城市風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先農壇遺産管理單位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動情地表示,參與先農壇遺産的保護管理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光榮、也是責任最重的一項工作。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恢復先農壇歷史風貌帶來了百年難得的機遇。

近年來,先農壇完成了對慶成宮、神倉、太歲殿、神廚等建築群的古建築與油飾彩畫的保護修繕工程,並在神廚、太歲殿、神倉、慶成宮內設立專題展覽空間。

跟隨薛儉的腳步來到皇家耤田,可以看到明清皇帝親自耕種的地方。2018年,團隊針對耤田開展考古發掘,清理出禮儀活動場所、耤田遺跡;並結合歷史文獻,恢復了耤田的歷史景觀。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就此重現世間。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帶動了先農壇內部分古建築群的騰退。”薛儉説,“未來三至五年,先農壇還會有更多區域向公眾開放。”

來自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的段文志,組織完成了中軸線上萬寧橋的保護修繕工作。站在河道邊,他指著萬寧橋介紹,為了維護好這座建成700餘年還為社會交通服務的橋,他們對橋梁的荷載能力、受交通震動的影響均開展了相應試驗,對通行車輛執行限速、限重、限行。“我希望和大家一起,盡最大努力保護好中軸線!”段文志説。

北京市東城區居民范來友土生土長在鼓樓腳下。8年前,他和幾個老夥伴組成了鐘樓灣夜巡隊。在巡視中,他們還隨時觀察古建築有沒有脫落或破損,發現問題及時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繫。“中軸線申遺成功,會讓世人更加了解北京,了解這座城市的美麗之處。” 范來友期待地説。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世界遺産大會上發言表示,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在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科學引導旅遊發展、提高闡釋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

“通過世界遺産的申報、價值闡釋,講述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講述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認識我們自己文化的價值和力量,促進樹立人民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也是向國際社會講好古代和現代中國的故事的有效途徑。”呂舟感嘆,“‘北京中軸線’是一篇展現中華文明歷史與文化的壯美故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