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增強文化自信,中國將提供更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

發佈時間:2024-07-25 09:10:07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應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 題:增強文化自信,中國將提供更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

中新社記者 應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裏的“國博廳”“故宮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來自中國重磅博物館的文物精品;浙江的寧波圖書館,一到週末就有絡繹不絕的市民,近期開館的寧波少年兒童圖書館成為熱門親子打卡地;在貴州,和“村超”齊名的還有“村晚”,農民自編自導、自演自賞的晚會成為當地一道風景……目前,中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日前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部署。

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國新表示,在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較為完備的基礎上,《決定》聚焦文化強國建設,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現了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的改革思路,而具體做法在《決定》中也已作出安排,即“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

他指出,這一機制既強調文化資源品質,重點解決公共文化産品“好不好”的問題;又強調供給方式,明確要讓優質文化資源與民眾“直接見面”。要通過進一步推廣“訂單式”“功能表式”“預約式”等服務,為廣大基層民眾提供高品質、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以高品質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發力,文化産業和市場的力量亦不容忽視。《決定》強調,“健全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等。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向勇指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是適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新型文化産業結構,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的重要保障。優化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就要構建多元文化産品供給主體之間資源統合、創意融合、價值整合的生産體系,創新文化産品內容管理模式,積極有效發揮文化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供求、價格與競爭機制。

近年來,優質文化産品層出不窮,如火爆出圈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為觀眾還原宋風雅韻,所到之處皆一票難求;“因為一部劇,來到一座城”,河北廊坊圍繞“戲劇幻城”打造文旅綜合體;為一場心儀歌手的演唱會,開啟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也是當下文旅消費的新潮流。

但也要看到,目前的文化業態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各類舞臺演出,急需以更多元、創新的探索拓展更多場景。對於如何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決定》也給出了方向性的部署,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

近年來,借助AR/VR等高科技手段,沉浸式展覽和演藝現已在中國各地蓬勃發展;各大博物館的“雲上展館”打破了參觀的時空限制,拓展了受眾覆蓋面;敦煌研究院建成壁畫與彩塑數字化採集系統,運作中國文化遺産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科技對文化創新的驅動作用日益顯著,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發展未來有著極大想像空間。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文化領域的運用轉化,培育壯大文化産業新業態,是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的關鍵。”向勇表示,須建立多層次、一體化的文化産業空間集群,打造線下線上實數融合的消費場景;建立國家—社會—企業協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治理模式,進一步推動文化産業的高品質、多元化和融合式發展。“由此,方能不斷提供更優質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