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保護文化遺産 建設美好家園

發佈時間:2024-07-27 16:20:2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家祺 | 責任編輯:張靜

從永定門出發,騎車一路向北,途經天安門、故宮、鐘鼓樓等,抵達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後原路折返,這趟全程24.7公里的中軸線騎行之旅是騎行愛好者黎夏最中意的線路。

近來,黎夏常常在騎行過程中發現中軸線讓人眼前一亮的變化,不僅道路更加寬闊平坦,沿途古建的修繕維護也讓騎行體驗更好了。黎夏感受到的中軸線上的變化,源於持續開展的中軸線和老城保護工作。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一處處歷史悠久的遺産像明珠般被中軸線這一概念串連起來,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推動。

復舊與煥新

正陽門位於中軸線上天安門廣場的最南端,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南大門。2020年10月,正陽門箭樓修繕工作正式啟動。

據北京中軸線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介紹,在修繕過程中,每一處都堅持了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歷史資訊。“以瓦片為例,我們並非全部揭掉換新,而是逐一揭蓋瓦、查底瓦,只對缺失、破損的瓦片進行添配、更換,補配的瓦片按原樣燒制、回歸原位。”

矗立在中軸線北端的鼓樓和鐘樓曾為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數百年裏,“晨鐘暮鼓”如同整座城市的脈搏,居民生息勞作皆以此為準。

“咚——咚——”11點整,擊鼓聲從二樓傳來。這是鼓樓每天定時上演的擊鼓表演。1面主鼓與24面群鼓,抑揚頓挫、鏗鏘有力。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則代表了二十四節氣。

2023年上半年,鐘鼓樓參觀人數超20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51%。“即使在工作日,來鼓樓的觀眾也是一早就排起了隊。” 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業務部主任左艷傑説,“根據調查問卷統計,25歲到45歲的中青年觀眾佔了大多數。”

吸引年輕人的秘訣在於“新”。

在鼓樓一層“北京時間”展廳,觀眾可以在懸浮于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體驗虛擬擊鼓、撞鐘。在“四九城裏聽鐘聲”裝置前,輕觸互動屏,便可選擇城裏任意一座城門上的鐘聲。裝置通過聲學模擬,還原了昔日不同點位的不同鐘聲——鐘鼓樓旁,鐘聲渾厚綿長、餘音縈繞;沿著中軸線向南,萬寧橋上,鐘聲伴著流水聲和鳥鳴;地安門、永定門上,鐘聲逐漸融入南來北往的車水馬龍……

近年來,中軸線上百餘項文物修復陸續啟動。櫛風沐雨的古都細節,在時光中漸次閃亮。

老城的新生

中軸線保護工作在擦亮歷史文化遺存的同時,也改善著老城的人居環境。

上午10點多,結束了晨練的市民范來友招呼上三五好友,一同向自家小院走去。鼓樓腳下左轉進入鐘樓灣衚同,第一個轉角處便是他居住的90號院。68歲的范來友生於此、長於此,站在自家小院抬眼望去,藍天下鐘樓、鼓樓相望而立的景象,是與他朝夕相伴的珍貴記憶。

在小院裏泡上茶,范來友和朋友們感嘆起了這裡的變化:“早些年,這三進小院裏住了20多戶人家。因為地勢低,一到雨季院裏就積水,最深的地方都能養魚。下雨天不管穿什麼鞋出門,一腳下去,保準陷在衚同的泥路裏……”

隨著街區更新、背街小巷治理,小院和衚同開始“變臉”——院內拆除違建、老房子統一翻建、上下水更新、低窪院增高,公共區域裝上了感應照明燈,從院內到衚同全部鋪上了透水青磚,“再也不用為下雨積水犯愁了!” 范來友説。

整治騰退後的小院內住著7戶居民,空間寬敞了、環境變好了,喜愛花草的范來友在院裏種上了蘭花、茉莉、葡萄,生活也更加愜意:“咱這小院生活,別提多美了!”

申請式騰退,是北京市針對中軸線沿線人口密集、居住條件差的平房直管公房院落,創新性提出的政策。是退是留,由居民自主選擇。騰退的居民可以申請面積更大的樓房或接受貨幣補償;留住居民的居住條件則會同步得到改善,如補充衛生間、廚房等生活功能區、增加健身、養老等公共服務功能區等。通過申請式騰退,老城衚同的住戶們陸續迎來了新生活。

保護中軸線上的“活文化”

登上鼓樓,在俯瞰壯美中軸風光的同時,人們還能看到很多散佈在屋頂上“違和”的小建築——各式各樣的鴿籠。

據史料記載,明代時,盤鴿賞鴿便已在皇族、官員、商賈間盛行,到了清末,鴿子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盤鴿聽哨逐漸成為老北京人生活休閒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盤旋的鴿群和悠揚的鴿哨勾勒出一道中軸線上的“活文化”。

然而,這些建在平房屋頂的鴿籠大小不一,顏色各異,與青磚灰瓦、古香古色的中軸整體景觀格格不入。要留住屬於老北京的鴿哨聲,鴿籠改造迫在眉睫。

承擔鴿籠“樣板間”設計工作的,是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規劃所所長龐書經。為使鴿籠融入中軸線景觀,龐書經和團隊設計了挑高一米四的鴿籠圖紙和樣品。然而,這個造型精巧的鴿籠卻被養鴿戶一口否定,給龐書經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為了弄清問題究竟出在哪,龐書經和團隊成員敲開了家住鼓樓周邊衚同、有著40年養鴿經驗的居民史勇濤家的大門。接過鴿籠設計圖,只簡單掃了幾眼,史勇濤便連連搖頭:“你這籠子太矮了,看看我這個。”

登梯上房,身在籠中,哪怕身高超過一米八,在鴿籠裏也能挺直腰桿。“怪不得高度一米四的鴿籠大夥兒都不同意,人進去直不起腰,沒法飼養鴿子。”龐書經恍然大悟。

“除了高度,我還了解到老城區的鴿子籠沒法直接採購,而是要像拼積木一樣採買零件自己組裝。而且,和人住的房子一樣,需要很多功能分區。”有了史勇濤的指點,設計團隊逐個入戶,細化了功能分區,不僅給鴿子增加了“陽臺”和“健身房”,還將平頂改為了鴿籠坡屋頂,在使鴿籠高度不破壞中軸線風貌的前提下,讓人和鴿子出入鴿籠更加方便。龐書經還邀請養鴿人參與到自家鴿籠的設計改造中,“我們養鴿人能為中軸線申遺出把力,讓更多人了解、感受這種特有的老北京文化,心裏別提多高興了。”史勇濤説。

極具生命力的中軸線,不僅傳承著北京獨特的文化記憶,也述説著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時代新貌。

來源:人民中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