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聚集本土資源,借助網路平臺 華人余俊武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

發佈時間:2023-11-09 22:28:2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國網11月9日訊(記者 秦金月)11月9日上午,2023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網路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論壇舉辦。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僑聯海外委員、澳大利亞華人文化藝術界聯合會(澳華文聯)主席、雪梨華星藝術團團長余俊武出席,和其他與會嘉賓共同探討在全球文明倡議指引下,把握數字技術發展機遇,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探索未來海外文化發展的新格局。

余俊武是澳大利亞籍華人,從事海外文化傳播工作36年。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他表示,“我經歷了中華文化在澳大利亞墾荒時期的人脈聚集、交流繁榮時期的項目累積、本土發展時期的多元共融。”

在余俊武看來,文化的融入依賴於人的流動,流動的群體是文化的承載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它包含著長期循序漸進的融入過程。每一種文化、每一個種族、每一種信仰都有不同的價值觀,社會的發展、共同的利益,創新的理念和多層次的合作,使這種價值觀在不同種族、宗教和文化的基礎上産生了新的認知。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僑聯海外委員、澳大利亞華人文化藝術界聯合會(澳華文聯)主席余俊武在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網路傳播與文明互鑒”論壇上進行主題演講。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僑聯海外委員、澳大利亞華人文化藝術界聯合會(澳華文聯)主席余俊武在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網路傳播與文明互鑒”論壇上進行主題演講。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聚集本土資源 走社會公益文化發展之路

余俊武介紹,20世紀以來,經濟發展促進了澳大利亞“物”的流動,大量移民的涌入也促進了“人”的流動,同時加速了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本土的過程。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亞華人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簡稱“澳華文聯”)于1990年成立。

與此同時,民間的文化項目應運而生,澳大利亞本土的華人藝術團體、藝術學校也紛紛成立。如何把這些能量凝聚起來形成合力?

在國務院僑辦和中國駐雪梨總領館的支援下,2014年,雪梨華星藝術團在澳華文聯掛牌成立。

余俊武表示,雪梨華星藝術團的“團”字,是一個"團結"的團,“以‘包容多元,凝聚共識,銳意進取,本土創新’ 16字建團方針,和‘佔時段、聚節點、立品牌’ 9字定位,把有能力、有造詣、有熱情、肯奉獻,熱愛中華文化的有志之士團結在一起。”

目前雪梨華星藝術團旗下擁有53個獨立藝術團體,3000多位演職人員,他們擅長表演、歌唱、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效聚集了本土的人脈資源。通過各種形式的演出與藝術節活動,雪梨華星藝術團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海外中華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了澳大利亞本土的社會公益文化發展事業中。

借助網路平臺 線上線下推廣中華文化

當前,網際網路已成為海外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如何讓網路平臺與海外的人脈資源優勢有效結合?

余俊武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經驗:“以網際網路作為海外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創建多元化、智慧化、藝術化的網路互動的平臺。同時,依託中華民俗四大節慶——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的藝術表演,通過線上線下的優勢互補,來強化藝術表演在項目製作上的專業化、民間化和生活化。”

由此,更多非華語背景的當地民眾,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文化,欣賞中華文化,運用中華文化。

參與多元文化活動 讓當地觀眾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余俊武介紹,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通過設立專項文化基金,倡導各民族藝術團體參與多元文化的活動。尤其是雪梨市政府斥鉅資打造的、也是南半球最大規模的農曆春節嘉年華慶祝活動,成為春節期間當地群眾必不可少的文化盛會。

由於雪梨華星藝術團旗下團多,涉及面廣,節目豐富多彩,已經成為各市郡政府主辦的嘉年華藝術節的重要參與藝術團。

“據官方統計,每年觀看雪梨華星藝術團參與的多元文化各項活動的人數,達上百萬人次,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為非華語背景的人群。”余俊武説。

也正是因為30多年來堅持在大洋彼岸傳播中華文化,余俊武兩度榮獲由澳大利亞多元文化藝術委員會頒發的藝術大獎,被譽為填補澳大利亞華人話劇史空白的第一人。

由余俊武牽頭舉辦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有力地豐富了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發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當地觀眾從中華文化傳統的魅力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振興和文化的自信。

余俊武説:“國相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未來海外文化發展的趨勢,將是聚集本土的人脈,借助網際網路的平臺,倡導多元文化的發展,與時俱進地開拓新市場,用具備現代特色的語匯,把中華民族傳統中蘊含著的精神價值、文化意識在海外作廣泛傳承。雪梨華星藝術團正在發揮這樣的作用。”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