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科學保護“活著”的遺産——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主席談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發佈時間:2023-11-06 09:30:23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劉詩平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科學保護“活著”的遺産——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主席談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4屆執行理事會上傳來最新消息,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等我國4處灌溉工程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這4處灌溉工程有哪些突出特點?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總體情況如何?記者5日就此專訪了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主席、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

我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34處 吐魯番坎兒井等正在申報中

記者: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總體情況如何?還有哪些灌溉工程將要申遺?

陳明忠: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江蘇洪澤古灌區、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陽縣白霓古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34處。它們主要分佈在四川、福建、浙江、湖南、安徽、江西、陜西、寧夏、廣西、湖北、內蒙古、廣東、西藏、江蘇、山西等15個省份,工程類型比較豐富。

自然條件的差異,誕生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灌溉工程,如新疆吐魯番坎兒井這種地下暗渠的類型,目前還未評選納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但正在積極申報中。隨著越來越多灌溉工程的申報,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類型將會更加豐富。

類型多樣 “活著”的遺産

記者:新入選的4處工程遺産有哪些突出特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有什麼特點?

陳明忠:新入選的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中,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地處江淮分水過渡帶,是我國丘崗型地區“串蕩連塘”蓄水灌溉系統的典範;洪澤古灌區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窪地帶,是將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結合的代表性工程;霍泉灌溉工程屬引泉灌溉,在長期開發利用和管理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分水管理制度和分水設施;白霓古堰是典型的深丘區攔河築堰工程,其古代堰體上設有底孔的形式在我國係首次發現。

此前入選的30處灌溉工程遺産同樣各有特點,例如西藏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又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歷史悠久、設計科學、佈局合理、經濟效益突出、自流灌溉面積廣等特點享譽中外。

我國地域及氣候條件的獨特性,造就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類型的豐富性和每個灌溉工程的獨特性,它們都是為了適應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當地民眾需求而誕生的。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從未間斷,使得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歷史悠久。同時,很多灌溉工程都沿用至今,並仍然發揮著較大作用,有的甚至超過了其在歷史中發揮的作用。

加強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

記者:如何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它們對當前水利高品質發展有何意義?

陳明忠:隨著各國對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國際灌排委員會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重視和要求隨之提高,一是希望通過評選,了解這些灌溉工程可持續運作的原因,並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二是允許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進行更新改造以提高輸水配水效率,但要求每5年上報一次遺産狀況,説明遺産當下及未來面臨的風險,以及保護和開發利用情況。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歷千百年至今,經歷了不同的氣候變化,展現了極高的工程韌性,蘊含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其多種價值,科學保護這些“活著”的遺産。

申遺成功後,仍需加強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研究,多學科參與,解讀工程歷史演變背後的科學元素,總結可持續的灌溉管理制度,加強保護、傳承與發展,助力當前水利高品質發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