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振邦(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
遊客持票登船,按照門票號碼進入包廂,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讓人瞬間穿越至20世紀30年代的武漢,遊客此時變成了遠行的乘客;走出包廂,走廊中幾位青年男女旁若無人地講述著各自的故事,當你好奇那是真人演員還是視頻影像時,突然發現自己出現在畫面中,遊客不知不覺已成劇中人,故事由此開始……這是湖北省重點創新文旅項目《知音號》的沉浸式演出現場,該劇自公演以來,逐漸成為武漢市一張文化旅遊新名片。
近年來,沉浸式文旅風潮漸起。文旅新體驗激發消費新需求,文旅新空間釋放發展新動能。沉浸式文旅這一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勢頭越發強勁,個中原因,值得探討。
滿足人們對互動性和體驗感的新期待
“沉浸式感受古人的秋日浪漫”“沉浸式體驗北京中軸線的四季變化”“沉浸式拆螃蟹”“沉浸式飾品收納”“沉浸式探班”……近一段時間,“沉浸式”相關話題常常引發關注。
何為“沉浸式”?它是如何火起來的?其中有著怎樣的深層邏輯?
沉浸,本意指的是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處於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全神貫注于某種事物,可引申為“忘我”。“沉浸式”作為近兩年最火的網路流行語之一,伴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發展而誕生,又隨著廣泛運用於各種場景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根據體驗形式的不同,“沉浸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通過搭建、營造真實或虛擬場景,引人浸入一個新的世界,比如真人CS;另一種是通過線上直播、視頻、AR等媒介,讓人以第一視角浸入某個情境或事件,比如美食探店視頻。
“沉浸式”的爆火,究其原因,在於它“與生俱來”的互動性和體驗感,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具體來説:一方面,“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大水漫灌式的宣教”“蜻蜓點水式的體驗”等,早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人們期待更精準、更深入,更追求趣味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遊、沉浸式展覽展示等遍地開花,沉浸式課堂、沉浸式讀書班、沉浸式培訓等讓宣教“活”起來,沉浸式潮玩空間、沉浸式體驗館、沉浸式非遺基地等讓各種體驗深入又生動。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資訊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人們的新需求不斷被激發。直播、短視頻等新型媒介的爆火,緣于直播獨有的實時互動、短視頻呈現的第一視角的真實感,更在於它們呈現的沉浸式體驗,超越時空,滿足了人們“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強烈渴望。
總之,“沉浸式”通過整合科技、智慧、創意等,或還原跨越時空的歷史場景,或勾勒超越現實的魔幻夢境,或創造新舊事物的體驗空間,或搭建實時互動的平臺,營造互動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中,進而獲得感官的刺激、精神的愉悅和內心的充盈。“沉浸式”提供的既有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為主的感官體驗,也有敘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體驗,還有追求價值認同的精神體驗,註定會是一次集多種媒介和各種視聽效果于一體、全方位作用於身心的別樣經歷。
拓展旅遊內涵 帶動消費升級
“白天是西安,晚上是長安”,走進西安大唐不夜城,一派盛唐景象,不免讓人心生穿越之感,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互動遊戲更是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千里赴會;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真實比例和故事背景還原的體驗空間,數字化、可視化地呈現了千年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觀眾可一次看盡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視角的大運河;而在山西平遙,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首創行走式觀演模式,劇場內不設座位,沒有舞臺,觀眾邊走邊看,跟隨劇情的發展變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場景中,觀眾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是故事的親歷者,可謂人在戲中,戲中有人。
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發佈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範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又見平遙》《知音號》等在列。20個案例涵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遊、沉浸式展覽展示、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等領域,用沉浸式的表達,充分發掘文化旅遊資源,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呈現新風貌。
《“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出,“開發數字化體驗産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推動智慧旅遊公共服務、旅遊市場治理‘智慧大腦’、互動式沉浸式旅遊演藝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一段時間以來,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加快推動沉浸式旅遊發展。繼發佈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範案例後,文化和旅遊部又開展了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推薦遴選暨培育試點工作,公佈了首批入選的24個項目名單,推動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産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戶外沉浸式兒童劇《兔兒爺》演出現場,孩子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攝/光明圖片
縱觀深受廣大群眾普遍歡迎的相關示範案例,沉浸式文旅拓展了旅遊內涵,帶動了消費升級,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旅遊,簡單來説,就是離開常住地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係的總和。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包含“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側重的是外出遊覽、觀光和娛樂。而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相關案例為代表的沉浸式文旅,內涵則要豐富得多,這當然也是文旅融合的題中之義。從內容上看,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態文化等相關的沉浸式文旅應有盡有:不僅有高度還原盛唐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還有可遊、可觸、可觀、可聽,探險恐龍時代的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曆險記探索體驗展,更有立體直觀還原長征場景、展示“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崇高氣概的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長征”沉浸體驗、飛越影院)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從形式上看,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元宇宙等“科技與狠活”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獨創多維立體沉浸式室內動態舞臺,整個舞臺由五個可360度旋轉的圓環組成,演藝空間與觀演空間交相穿插,隨著劇情的發展而不斷變換視角位置,産生新的體驗;大型行浸式山水夜遊項目《夢境光霧山》,採用“空氣成像”,將光霧山變幻無窮的天然團霧作為投影成像載體,在300米懸崖絕壁上再現千年米倉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遺産,突破實景演出觀看方式,讓遊客行走沉浸在劇情體驗中。
沉浸式文旅通過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等方式,讓遊客獲得全新的體驗,旅遊消費也從走馬觀花式的“趕景點”向“商、養、學、閒、情、奇”深度遊覽、互動式休閒轉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遊消費的升級既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期待,同時對於促進文化傳承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8日 13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