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漂泊百年,七根石柱文物回歸圓明園

發佈時間:2023-11-02 11:09:59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張影 | 責任編輯:姜一平

▲7根流失石柱文物回歸圓明園,展現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本報記者 張影

漂泊百年,7根石柱文物重回祖國懷抱,這是繼馬首銅像之後又一批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回歸圓明園。近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在北京圓明園博物館開幕,7根石柱文物將在圓明園遺址公園正覺寺最上樓長期展出。7根石柱文物原本矗立在哪?因何流失海外?各界如何攜手,歷經10年促成文物回歸?

溯源:原為圓明園建築構件

在展覽現場,記者看到,此次回歸的7根石柱文物均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釐米至92釐米,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這些石柱文物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面花瓶內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為主,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內涵。

專家認為,7根石柱文物原係圓明園建築構件,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圓明園西洋樓建築以木質梁柱為基礎,通過用磚砌築內墻、外部包以漢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築主體倣西方巴洛克風格建造,常在建築上設立石柱作為望柱或欄杆連接物使用,同時還具有裝飾的作用。兩側沒有雕花的石柱應為建築上的聯排裝飾物,兩側飾有花瓶或花紋的石柱則用於樓梯或樓層平臺欄杆部分,花瓶的樣式則是配合欄杆形制雕刻而成。

目前,在圓明園天心水面石質文物展示區、殘雕沉思石質文物展示區等,均展示著造型豐富、紋飾多樣的圓明園石柱文物。這7根回歸的石柱文物整體造型統一而細節有別,對比來看,其紋飾、形制與圓明園現存部分石柱文物的紋飾、形制十分相似。

流失:輾轉飄零歷百年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等皇家園囿大肆劫掠。圓明園的建築構件、山石碑刻等被掠奪,出現在流通市場上。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挪威人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對中國文物産生了濃厚興趣,並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了很多中國藝術品。

1907年,蒙特訪問了位於挪威卑爾根的西挪威裝飾藝術博物館(科德博物館的前身之一),此後直至1935年去世,他曾多次將其收集的藏品運往該館。1926年,蒙特試圖將一部分藏品賣給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以獲取資金支援他在卑爾根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但最終只出售了部分藏品,其他藏品被滯留在美國,圓明園石柱也在其中。1961年至1964年,這批滯留的藏品被捐贈給西挪威裝飾藝術博物館,供其收藏、展出。從此這些石柱文物便陳列在該博物館展廳裏。

回歸:十年征途路漫漫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怒波參觀科德博物館,看到了展示的石柱文物,當即便表達了希望其能夠回家的願望。經過反覆商議,科德博物館就石柱文物重歸故園一事,達成了一致意見。

2013年12月,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大學及科德博物館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約定將7根石柱文物運回中國,並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隨後,國家文物局持續關注事件進展,就文物進境申報程式等進行了多次指導,並與財政部保持溝通,持續推進擴大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政策覆蓋面,爭取使該批石柱文物儘早運回中國。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審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館關於該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許可,同意將其歸還中國。2023年3月,在科德博物館的支援下,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將其運離挪威卑爾根港口,運回中國。

2023年3月至6月,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推動下,在海關總署的密切配合下,在北京海關、天津海關、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天津管理處、北京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的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文物順利入境。6月20日,7根總重超過2.6噸的石柱文物安全運抵北京,6月21日于圓明園完成文物點交入庫。

6月30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專家開展實物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跡,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可定為真品。”

在此次7根石柱文物回歸過程中,社會力量慷慨奉獻、主動作為,高等院校熱心支援、建言獻策,國家多部門統籌引領、保駕護航,相關保護機構盡心履職、勇於擔當,各方密切合作,最終促成石柱文物回歸,為新時代社會力量助力流失文物返還工作創立了新模式、開闢了新路徑。

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涉及美國、義大利、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