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提升保護傳承水準——多彩活動點亮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發佈時間:2023-06-10 16:59:11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劉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提升保護傳承水準——多彩活動點亮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人民網記者劉微

用皮影戲生動講述航太故事,憑巧手抻出細如髮絲的龍鬚麵,借金雕技藝雕刻出百變呆萌的大熊貓……正在深圳舉辦的第十九屆文博會展會現場,傳承千年的非遺技藝大放異彩,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展品吸引了不少觀眾與客商的駐足關注。

每一項文化遺産,都是歷史留下的珍貴記憶,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全國各地紛紛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為公眾獻上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這些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産走入大眾生活,生動展示著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與活力。

多彩活動助力文化傳播

作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重要活動,2023全國非遺曲藝周已于6月9日在湖北武漢拉開帷幕。全國145項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將以駐場演出、進基層演出、線上直播等形式,開展100余場演出,好戲連臺、精彩不斷。

據文化和旅遊部介紹,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後,全國各省區市共將舉辦9800多項豐富多彩、亮點繁多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線下活動6300多項,遍佈城鄉各地。展示活動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

在天津楊柳青鎮,身著漢服的遊人爭相撐著西湖綢傘在非遺展臺前拍照,來自運河沿線8省市的近百個非遺項目集中在這座千年古鎮亮相;在山東商河縣,鼓子秧歌愛好者歡聚一堂,以打擂臺賽的方式發揚當地傳承千年的這項傳統非遺;在滬上首家非遺主題公園——上海古猗園內,遊客在觀賞古典園林的美景之餘,更能在評彈、江南絲竹等悠揚的非遺曲樂中,品徐行蒸糕、鑒陶瓷玉器、體驗江南閨繡畫,在遊園中一次性感受二十余種非遺技藝。

除了豐富的非遺展示活動,在國家文物局的倡導下,各地文物部門、文博單位結合本地的文物資源特色,組織開展7200余項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線上線下活動,開新展、搞研學、辦講座、誦經典……讓更多人能夠觸摸歷史文脈,更深入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遺産為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深厚滋養。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展現了文化遺産的無窮魅力,更是推進了文化遺産的展示、傳播與交流。 

惠及群眾連接現代生活

近年來,文化遺産在傳承發展中不斷激發內在活力,以多樣形式融入現代生活,“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各地積極開展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活動,讓廣大群眾暢享非遺購、探訪非遺味、共赴非遺遊。

純凈原生態的侗族大歌、千人侗族的盛裝巡遊、古老布料香雲紗的主題時尚秀……在貴州黎平縣,我國最大的侗族村寨——肇興侗寨,依託當地文旅資源,舉行了一場“萬人大歌·唱遊肇興”的田園展示活動,讓遊客親身感受天籟之聲,還有品嘗侗鄉美食,體驗銀飾、靛染製作過程等豐富活動。

在湖南婁底市,第四屆湖南非遺購物節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全省158項非遺項目和老字號店舖參展參演,遊客穿梭在“兒時的回憶”“高手在民間”等非遺展區,同時體驗吃好看好玩好;在四川瀘州市,除線下活動外,四川非遺直播平臺對“鄉村振興非遺同行”——四川非遺工坊建設成果展等進行現場直播,借助網路力量讓非遺産品走進千家萬戶,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表示,目前,非遺工作已初步形成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非遺的展覽展示,成為旅遊的新亮點和重要內容,傳播了非遺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自信。”

隨著古老非遺越來越緊密地連接現代生活,讓傳承後繼有人是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對此,來自廣西的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提出,建議有組織地選派青年學習非遺技能,在學校、社區等地開展非遺展示活動,設立非遺體驗館、展示中心,幫助青少年從小培養對傳統文化、優秀文化的興趣。

只有在活態傳承中加強保護利用,文化遺産才能更好地成為當代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點亮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創新發展綻放時代新韻

虛擬數字人化身非遺體驗官,AR交互帶來沉浸式看展體驗,將文物資訊建立數字化檔案……近年來,乘上科技發展快車的文化遺産,駛過歷史長河,在新時代煥發出新風采。

在6月9日上線的北京市東城區文博數字活歷地圖中,公眾可以透過一塊螢幕,系統性地尋訪歷史文脈,跟隨動漫人物巡遊文物,聽它以通俗易懂、可愛親民的方式解讀文物,同時還能閱讀圖文並茂的文物歷史知識。

第十九屆文博會同時開放了雲上文博會平臺,天南地北的觀眾只需指尖輕觸螢幕,即可進入VR雲上展館,暢遊非遺·工藝美術·藝術設計館,沉浸式感受大美非遺,在雲參觀的同時還可以雲招商,促進文化産業發展。

除科技賦能外,隨著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考古盲盒、熱門文創雪糕等眾多文化創意産品不斷涌現,尤其在年輕群體中廣泛“出圈”,讓文化傳播有了更加鮮活的表達,帶動了一輪又一輪的國潮消費。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新的時代條件下,要在保護好文物本體基礎上,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闡釋好、展示好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文化自信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化遺産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讓中華文脈弦歌不輟、永續傳承,在歷久彌新中孕育美好未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