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0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 孫魯晉 王利)今天(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是展示非遺事業發展成就,人民共用非遺保護成果,加強非遺業界交流合作的重要節日。記者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採訪時了解到,這裡素有“民歌之鄉”的美譽,當涂民歌歷史積澱深厚,曲調優美,節奏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歌的獨特風格,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時期,是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古老的民歌唱了1600多年,為何能從未中斷還越唱越火?
“郎在下風薅稻稞,妹在上風唱山歌,唱得禾苗點頭笑……”
在位於當涂縣太平府文化園的當涂民歌傳習所裏,當涂民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陶小妹正在指導“當涂民歌原生態小組合”演唱《唱得綠海泛金波》,這是今年馬鞍山市舉辦的非遺展演中的節目。
“因為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親在田裏幹活,唱的那種音腔音律在我的腦海裏永遠忘不掉,所以我就根據這個音腔音律對他們進行教唱。包括音律、咬字、旋律,必須口耳相傳,告訴他們哪是拐彎,哪需要停頓,哪需要釋放,包括情感的抒發,我都對他們進行傳承。我希望通過這種以師帶徒的形式,更精準地傳承好當涂民歌,把這種非遺的優秀文化傳承得更遠。”陶小妹説。
教唱者飽含深情,學習者鄉愁滿懷。“當涂民歌原生態小組合”成員陶金花説,唱歌總能讓她回憶起兒時景象。“我們小時候種田的時候,奶奶和媽媽這一輩的人就在田裏,邊做農活邊唱歌。我們小時候也喜歡聽,我們也熱愛唱。”
當涂民歌是流行于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是人們在生産勞動與日常生活中創作出來的,數量眾多,題材廣泛。雖然是口頭相傳,但語言典雅,音律和諧,曲調既有北方的熱情奔放,又有南方的委婉清新。
“當涂民歌的特色是南北相容。一方面,在宋朝的時候,大南遷,把一些元素帶到了我們當涂。另一方面,我們當涂還有地理原因,西邊靠水,東邊靠山,半山半水,造就了我們當涂民歌的特色。”陶小妹説。
從小生活在田間地頭的陶小妹對當涂民歌耳濡目染。20世紀80年代,17歲的陶小妹參加了當涂縣姑孰鎮的一次民歌比賽,從此她深深沉醉其中,先後榮獲縣、市、省和全國農民歌手大賽一等獎等80多個獎項。2018年,她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當涂民歌唯一國家級傳承人,民歌愛好者張小香和陶金桂平時總喜歡跟著陶小妹學習。
“陶老師教得非常好,每個字都教得原汁原味的,所以我們唱的叫‘土得掉渣’的歌,就是當涂民歌,叫原生態。如果我們一個字唱得不標準,馬上就這個字重唱,唱十遍,唱二十遍,一直唱到標準為止。”張小香説。
陶金桂説:“我們跟陶老師唱當涂民歌也有十幾個年頭了,我們當涂民歌唱得非常有親切感,希望我們跟著陶老師,能唱出馬鞍山,走向更大的舞臺,希望我們的民歌能傳承得越來越遠。”
“在我們的傳承傳播下,慢慢地,這個民歌就進入了大眾的視野。現在我們當涂縣已經誕生了四個省級傳承人,兩個市級傳承人,將近二十個縣級傳承人。”彈指一揮間,陶小妹演唱當涂民歌已有40年了,通過表演展示、傳播非遺文化,學員至今已經有上萬人次。除了傳授教習、宣傳展示,非遺傳承最主要的還有收集保存。就像陶小妹,她不僅是當涂民歌的演唱者,她還將蒐集、整理當涂民歌當作自己的使命。
近年來,陶小妹開始深入鄉村,走到群眾身邊,和許多會唱民歌的老人交流,聽他們唱民歌,然後通過錄音錄影,收集整理一些即將消逝的原始當涂民歌元素,先後蒐集了30多首完整的當涂民歌。
“從2010年的時候,我就開始蒐集一些老年人的歌,作為歷史的見證,作為當涂民歌原始唱腔、音樂根脈、根系的佐證,講大了這就是我們中國從遠古傳下來的一種聲音。”陶小妹説。
讓非遺走入尋常生活,從歷史中走來,在現代中活化,關鍵是傳承人隊伍建設,而關鍵的關鍵又是青年一代的參與和成長。為此,當涂縣文旅部門積極開展“民歌進校園”,組織當涂民歌傳承人擔任文化志願者,向全縣城鄉中小學推廣,目前已實現中小學校民歌教唱活動全覆蓋,每年教唱學生達3萬人次。通過學習,小學生昱文已經是小小民歌手了。
“陶老師一句一句地教我,我現在已經會四首民歌了——《唱得綠海泛金波》《打麥號子》……每次跟大家一起唱民歌,我就特別開心。”昱文説。
經過近10年的努力,當涂縣實驗學校以當涂民歌為傳承項目,獲得教育部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為非遺的傳承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陶小妹既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我從2014年就開始到當涂縣實驗學校進行傳承,選擇三年級到四年級的學生,作為印象性傳承,也選擇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民歌來進行傳承,他們很喜歡。現在基本上當涂縣小學生,你只要問當涂民歌,人人都知道,而且他們也都會唱。”
近年來,當涂縣在有效保護、傳承當涂民歌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創新力度,不斷唱響發展“創新戲”,著力創作出反映新時代、新風采的民歌精品力作,讓古老的當涂民歌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馬鞍山市當涂縣文化館館長楊陳説:“我們通過深入基層一線創作,通過民歌大賽、江南之花、週末大舞臺等活動創作出《大美當涂》《淩雲山之戀》等極具生活氣息的民歌精品,新民歌大概有100首。”
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大眾生活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機和活力。楊陳還告訴記者,當涂縣不斷加大當涂民歌文化旅遊市場的開發力度,將聽唱當涂民歌作為一個特色旅遊環節,融入鄉村旅遊項目。
楊陳説:“在一些鄉村舉辦的節慶活動裏,開展當涂民歌巡演,將當涂民歌納入當地旅遊精品線路的重要環節裏,利用民歌展演,擴大景區的文化影響力,也擴大我們當涂民歌的影響力。每年可以增加接待遊客百萬人次,旅遊收入大概增加1.8億元,形成保護、發展、研究、文旅融合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産業格局,也讓當涂民歌得到更接地氣的傳承與保護。”
千百年來,當涂民歌迴響在稻田麥浪之間,講述著南北的融合,講述著當涂人的勤奮。那一咏三嘆的旋律不僅繼續飄蕩在這片土地上,也帶著當涂人的樂觀與包容,漸漸傳誦到遠方。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