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移動網際網路的風起雲湧,國際傳播生態發生了哪些深刻變革?置身新媒體時代,國際傳播事業應該如何迎接挑戰、擁抱機遇、創造未來?
6月8日,在由中宣部國際聯絡局指導、新華社研究院主辦、深圳市委宣傳部承辦的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創新分論壇上,有關智庫、學者、媒體代表等聚焦相關話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賀信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建設文化強國的征程上,國際傳播工作承擔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職責,發揮著彰顯中華文明兼收並蓄開放胸懷、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
新華通訊社社長傅華表示,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道路、中國方案,更加希望聆聽中國觀點、中國聲音。我們要善用資訊化之力和移動網際網路之變,創新話語體系,豐富産品供給,擴大落地渠道,加強交往交流,更好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説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國際輿論格局。”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陳贄認為,新媒體時代,創新國際傳播應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提升媒體自身平臺的智慧化水準,切實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和主張,關鍵要找到海外受眾的關注點和共情點,用他們熟悉的話語體系講故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CGTN主任范昀説,要創新話語表達和敘事方式,努力實現與世界的共情共振。
深圳市委副書記余新國表示,深圳將加快對外宣傳渠道建設和媒體融合,創新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立體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故事,為增強中國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彰顯深圳擔當。
本次分論壇設置了“精準傳播·話語構建”“深度融合·技術賦能”“創新迭代·賽道轉換”“智庫發聲·聚合發力”4個沙龍對話。20余位與會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精準傳播和話語構建,是國際傳播的關鍵問題。
“國際傳播中的鬥爭精神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在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看來,中國應該形成自己的指標體系。西方傳統量化指標中,任何一個細微變化都會導致整個結果的變局,中國有很多很好的來自傳統的定性定位方法,講究大道至簡。
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丁時照認為,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要進行高品質傳播,也就是價值傳播和有效傳播,要把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傳播得“理直氣壯”,這是阻力最小,見效最快的傳播。
伴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媒體深度融合的未來走向,以及新技術新應用如何助力國際傳播創新,成為與會人士關注的問題。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躍紅表示,在國際傳播和交流過程中,實現有效交流,必須減少文化誤讀,打破資訊藩籬。有效運用新媒體和垂直領域的應用,建設新的交流傳播業態,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穿透文化壁壘,為今後的中國文化推廣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媒體融合不能僅僅談技術,也不能僅僅局限在數字技術,落腳點一定是為了文化傳承、文化繁榮、文化強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説,在塑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還應該把文明互鑒作為努力的方向。
談及分論壇對文化強國建設和國際傳播創新的關注,深圳大學教授、資深翻譯家何道寬直言十分欣慰和感動。近年來,年逾八旬的何道寬十分關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對資訊傳播、傳統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和推動。“從良渚申遺成功、到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敦煌等文化遺産大放異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特別關注悠久的中華文明,借助數字化技術,讓中華文明傳播得更為深遠。”一番話語,盡顯堅定的文化自信。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媒體的加速變革,當前,國際傳播的賽道發生變化,報道手段、平臺等愈發多元。
“國際傳播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區域和不同受眾,語言文化和思維習慣不同,這要求國際傳播的內容和渠道要高度適配,特別是要培養適合國際傳播的語言體系和形象表達,讓海外受眾能夠讀懂中國故事。我們正著手建立媒體、智庫、政府、機構、民間等高效協同的中國式話語體系。”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深圳新聞中心主任黎冬梅説。
“我們還要進入西方主流媒體發聲,這也是增進相互了解一個很好的方式。”新華社記者徐澤宇認為,國際傳播中,既要在新的輿論空間建立自己的陣地,還應該進一步直接抵達對方的陣地,通過呈現我們自己的話語和敘事爭取更多知華友華的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的重要一環。
“國際傳播千條萬條,基本一條還是溝通中外。”中國社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王鐳説,國際傳播要有效作用於受眾,需要加強國際傳播規律研究,做到跨國背景下的“識民情、接地氣”,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構建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國際傳播話語敘事體系。
“中國在國際話語場域中要想獲得話語權,首先就需要有自己的原創話語。”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表示,在國際傳播中,智庫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主動設置議題、豐富話語成果形式、創設國際共識話語品牌等,助力增強中國話語的國際説服力。(記者:王思北、余俊傑、鄧瑞璇)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