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淘寶發起的“2023醜東西大賽”評選結果揭曉,甘肅省博物館以國寶“馬踏飛燕”為靈感開發的文創“綠馬頭套”脫穎而出,獲得“拔得頭醜”獎。去年,同系列的玩偶曾因為“醜”登上過熱搜。這一比賽在徵集提名的過程中,就有不少網友推薦博物館文創産品,甚至有博物館主動要求報名。
明明是保存和展示文明的場所,珍藏著精美的國寶,為何部分博物館文創卻劍走偏鋒走上“醜”的路線?在一些人看來,“醜東西”更具有話題度和解壓感,有助於文博場館“出圈”;但也有人擔心理應引導公眾審美的場所卻希望靠“醜”出名,是嚴肅文化對流量的屈服。
“醜東西”竟是文創
2月14日,淘寶在微網志發佈“2023醜東西大賽”消息,邀請網友推薦各類“醜東西”。消息一齣,網友們紛紛曬照,其中不少物品竟是博物館文創産品。
去年曾因“太醜”登上熱搜的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毛絨玩具成了網友推選的熱門。該毛絨玩具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東漢銅奔馬為靈感,分為直立和橫向兩個版本,最引人注目的是該馬眼歪嘴斜、齜牙咧嘴的形象。隨後甘肅省博物館主動回應了這一“提名”,曬出同系列硅膠頭套,保持了毛絨玩具一致的齜牙咧嘴形象。甘肅省博物館甚至希望“組團參賽”。
2013年,蘇州博物館面向社會徵集吳越文物,經多方努力獲得一柄吳王夫差劍,以此為靈感設計的“吳王夫差胖寶劍”是近期的“頂流”。這件文創以毛絨玩具的形式再現了這件文物,以刺繡的方式還原銘文和花紋。在消費者眼中,矮胖的造型沒有了冷兵器的煞氣,自帶“蠢萌”感。故宮角樓咖啡推出的圍裙“朕來做煮”也被不少網友推薦,這件居家做飯時用的圍裙,將昔日皇帝的“龍袍”圖案搬到圍裙上,明黃色打底,飾以滿滿的五色雲彩,一整條龍自上而下貫穿,底部還有二龍戲珠圖案。不僅如此,不少博物館還主動“請纓”。敦煌研究院官方旗艦店就曬出一張斑駁壁畫。“這些周邊産品夠格參賽吧!”
雖“醜”但有流量有話題
這些文創雖“醜”,銷量卻很好。在天貓旗艦店,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毛絨玩具曾一度賣斷貨,如今仍保持月銷量超400件的熱度,總銷量則已突破4萬件。“吳王夫差胖寶劍”同樣熱門,其在蘇州博物館的天貓旗艦店月銷量超過2000件。
“文創産品的美醜帶有主觀性,但這件‘綠馬頭套’太有社交話題度了。”在上海一傢俬企工作的葉先生購買了這一頭套,拆開試戴後立即拍照發朋友圈,“點讚和評論‘史無前例’的多”。在他看來,這樣的産品不需要好看,關鍵是有趣。
還有消費者認為,這些文創産品雖“醜”但“萌”,非常解壓。“美的東西千篇一律,醜的玩意兒萬里挑一。”在外企工作的市民蔣妍買過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的“超活化仕女”盲盒,形象雖是唐代仕女,行為卻是當代上班族的一整天——敷面膜、喝奶茶,掐點下班拒絕內卷,敷著面膜熬著夜。蔣妍開到一款“我愛客戶”盲盒,這位“唐朝麗人”氣得把桌子都拍斷了,“有時工作遇上煩心事,把玩一下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
在一些文博愛好者眼中,只要抓住文物的精髓,這樣的博物館“醜”文創值得開發,“許多文物本來就醜萌醜萌的,如果能讓非文博專業的人因此産生興趣,了解到一些細節,不也是一種傳播嗎?”家住徐匯區田林路的廖先生每年都會為全家安排博物館行程,他並不排斥這樣的“醜”文創,“比如這次獲獎的‘綠馬頭套’,就抓住了東漢銅奔馬的表情特徵,只不過以前大家看到的圖片都是從最美的側面來呈現這件文物。但這樣的設計或許能引起更多人對這件文物的興趣。”
淘寶“醜東西”業務負責人歪冷説,“醜東西大賽”不是主張審醜,而是向不拘一格的創意致敬。
博物館該不該引領“醜”風
儘管這些“醜”文創彈眼落睛,但一些文博業內人士卻持觀望態度。“文博場所是保留和展示歷史文明的地方,過度迎合流量、過於‘下沉’市場,會不會是對博物館定位的曲解?”從事文博行業多年的策展人陸先生更希望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類的産品成為“網紅”,“通過相對嚴謹的設計,讓消費者體驗考古過程和樂趣,了解考古和文物的各方面知識”。
同樣在文博行業工作的李先生擔心,博物館文創簡單地讓文物形象變得“醜萌”過於簡單,容易複製,難以發揮博物館文創“把文物帶回家”的初衷。“比如這幾年非常流行的文創雪糕,很多文博場所乃至旅遊景點都推出了,不少雪糕直接把文物形象簡化成雪糕樣式,不僅形象不適合,也沒有更多內涵。”
不過在一些消費者看來,博物館無論是展覽還是文創設計,專業上應保持“高大上”,姿態上應下沉更親民。從事文化傳播工作的市民梅女士曾買過一款刻印類非遺文創産品,配有兩柄刻刀和多種工具,刻印圖案線條也極其細緻。“我連這些工具怎麼用都不明白,刻到一半險些把手劃傷。”梅女士説,這樣的文創産品雖能讓人體會非遺技藝,但沒有篆刻和美術基礎的人幾乎不能完成,“博物館文創開發,要更多站在參觀者、消費者角度,以更通俗的方式傳播文化內容”。真容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