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骨質冰鞋國內首次發現 新疆2022年考古成果豐碩

發佈時間:2023-03-02 10:39:4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本報記者 李慧 尚傑 趙明昊 本報通訊員 曹博文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日前,在烏魯木齊舉行的2022年度新疆考古彙報會上,考古專家對過去一年主要考古成果進行梳理和盤點。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者持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南北疆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18項,配合性考古發掘27項,成果豐碩。與此同時,新疆持續提升文物保護能力,推動考古研究與闡釋利用,為文化潤疆工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歷史支撐。

新進展:多個重大項目發掘與研究持續深入

位於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的通天洞遺址,入選201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2022年進行了第七次考古發掘。經過7年的發掘,結合出土的大量文物,發掘者認為,通天洞遺址不僅是一處綜合性遺址,還極有可能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並延續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它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新疆石器時代考古的年代框架。特別是黍麥相逢在通天洞遺址,表明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入選202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經過全面發掘,並對800余件出土文書進行修復研究,還原了這座唐代烽燧全貌。同時,多學科研究力量加入,展開了出土紡織品染料分析、出土有機殘留物分析和植物遺存研究,推動考古研究進一步深入。

圖木舒克托庫孜薩來遺址,地處兵團三師轄區內,原稱唐王城遺址,2022年共發掘500平方米,發現古河道、主幹道、城門、灰坑等遺跡現象,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玻璃器、古錢幣、佛像等重要器物500余件,為進一步了解城址形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博樂達勒特古城去年對內城中部進行發掘,清理出房址11座,灰坑5座、溝2條,出土陶瓷器、玻璃殘片、琉璃珠等小件器物。經過近些年的考古發掘,確認了基本形制,明確了內、外城建造演變關係,推定城址為文獻所記載“孛羅城”舊址,填補了宋元考古的空白。

與此同時,輪臺縣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發掘與研究不斷深入,打破了以往新疆早期鐵器時代遺址形態簡單的認知;喀什莫爾寺清理出佛殿、僧舍、禪房、佛塔等重要遺跡,揭示了西元3至10世紀莫爾寺的沿革與演變;奇臺縣唐朝墩古城,清理出帶有圍墻的院落、浴場、佛寺等遺存,進一步豐富了唐宋城址考古的內容。

新發現:多件出土文物為研究提供實物支撐

坐落在伊犁河流域的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高臺遺存,在去年考古發掘中有了重大發現,出土木質車輪及構件兩組共40余件,其中實心木車輪11件,車轅、車軸、車廂等木構件30余件,初步判定是在營建高臺墳冢過程中使用,保存狀況良好。這也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質車輪實物資料,填補了國內早期車輛發現的空白,出土背景明確、特徵鮮明,是中國車輛史上的重要發現。

同時,該遺址出土的骨質冰鞋也是國內首次發現,為中國境內滑冰起源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這些文物的出土也為研究東西方早期物質、技術交流提供了重要資料。

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發掘中,發現大型朱漆木柱和榫卯結構等典型漢文化遺物,這種朱漆木柱是古代高級別建築專用,在新疆為首次發現。奇臺縣石城子遺址發掘,在房址與城門處發現大量的筒瓦與瓦當,城址的建築材料、方式以及形制反映了兩漢時期西域地區納入統一王朝後,城市和社會的變化。

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目錄的吉木薩爾北庭故城,2022年清理遺址1000平方米。其中的一處建築,出土有“悲田寺”刻字陶片,還發現了壁畫碎片和塑像殘塊,推測是一處佛教遺存,為全景復原北庭故城的格局變化提供了細節性證據。

汗諾依古城是喀什地區境內首座經過正式發掘的古城,不僅出土了釉陶、玻璃、硬陶尖底瓶、紅磚等頗有時代特徵的器物,還發現了陶甕、磚窯以及手工業作坊,為城市空間走向“立體”提供了實物證據。

除此之外,近幾年在吉木薩爾小西溝遺址發現的一批典型石核石片技術石製品,在溫泉縣呼斯塔遺址發現的倣房屋結構墓葬,疏附縣阿克塔拉遺址出土的陶、石、銅各類遺物,都為還原歷史事實提供了實物支撐。

新收穫:考古人員在堅守與奉獻中不忘初心

每一個遺址的考古發掘,每一件文物的發現研究,都凝聚著一位位考古人員的艱辛付出和默默奉獻。在“考古新語”專家與談環節,多名考古人員敞開心扉,講述著與新疆考古結緣的故事。

“新疆的考古讓我著迷,也讓我為此停留了20年的時間。”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研究員陳淩回憶説,從主持吐魯番吐峪溝遺址發掘開始,他與新疆考古結緣,近幾年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發掘上。“我常對年輕人説,新疆一些考古遺址的複雜程度非常高,只要充滿感情、長期堅守,肯定能幹出一番事業。”

作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為數不多的女領隊,田小紅一直忙碌在庫車友誼路墓群遺址現場,僅過去兩年清理的墓葬就接近500座,這也是目前庫車發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疊壓打破關係最複雜的一處墓地。“當研究成果被大家週知或者是得到業界認可的時候,挺有成就感的。這份事業已經融入我生命裏了。”田小紅説。

來自甘肅武威的張相鵬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從2018年開始,他一頭扎進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發掘現場,“這是目前經過科學發掘且有準確測年,年代最早的城址,為我們研究塔裏木盆地北緣從聚落到早期城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5年來,隨著考古的不斷深入,他不僅在新疆找到“家”的感覺,也對未來充滿信心。

90後余騰飛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修復師。去年,他走出辦公室,到吉仁臺溝口遺址高臺遺存發掘現場,參與了出土木車構件的現場保護。在對出土文物保存現狀、材質、埋藏環境進行科學分析後,制定了詳細的保護預案。“作為一名90後,我們要從前輩身上學習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同時發揮對科技考古更為熟悉的優勢,為新疆考古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報記者 李慧 尚傑 趙明昊 本報通訊員 曹博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