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虛擬與現實交疊 中國數字藝術創作領域佳作頻出

發佈時間:2023-03-02 10:02:06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魏祥奇 | 責任編輯:蘇向東

  觀眾在安徽省美術館“馬克·夏加爾:物色之夢數字藝術展”參觀。李鵬飛攝(人民圖片)

  觀眾在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上觀看作品。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觀眾在2022年服貿會首鋼園區文旅服務專題展區體驗沉浸式數字藝術空間。新華社記者 韓 旭攝

近日,首屆上海數字藝術國際博覽會舉辦,通過沉浸式光影、交互影像等形式,呈現十多個國家1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

在近幾年時間裏,數字藝術迅速成為藝術展覽語匯中的熱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出現了數字藝術專題展,諸如2019年至2022年期間,北京已經舉辦四屆亞洲數字藝術展。那麼,什麼是數字藝術?在資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字藝術又會給當代藝術創作和展覽帶來哪些新的影響?

沉浸式體驗受歡迎

數字藝術是用電腦編程,用數位設備創建或處理,多是通過螢幕呈現圖像,表達思想和觀念的一種藝術形式。與傳統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的物質性不同,數字藝術依賴於電腦系統控制的顯影設備等,其以數據的形式被存儲于設備中,需要被程式讀取和解碼才能展示,具有虛擬性的特徵。

相較于傳統影像藝術,數字藝術更注重觀眾直接參與互動的沉浸式體驗。藝術家通過編程讀取觀眾的指令,數據信號傳輸至電腦,螢幕上的圖像隨之發生變化。現在,已經不僅僅是螢幕,還有很多複雜的機械裝置用以豐富數字藝術的呈現形式。VR和AR設備是觀眾體驗數字藝術常見的輔助用具。

一般來説,數字藝術在創作上需要藝術家和編程人員共同完成,前者負責創意和審定視覺圖像,後者負責編程與展覽硬體設備的調試。藝術家既可以通過雇傭編程人員完成其創作意圖,也可以與編程人員達成緊密合作,成立工作室,共同創作。

如果追溯數字藝術的歷史,大抵以上世紀60年代為始。彼時,德國、美國、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舉辦名為電腦藝術的展覽。在中國,改革開放後,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傳入,涌現了一批影像藝術家,如王功新、何介鳴、邱志傑等。

21世紀以來,電腦技術飛速發展,硬體設備和相關編程軟體開發應用日益成熟,超高清影像錄製、播放新設備層出不窮,催生了以超大畫面、超高清投影或螢幕播放為代表的新的影像藝術。

具有代表性的展覽是2014年底至2015年初,北京林冠藝術基金會推出的美國藝術家比爾·維奧拉個展“嬗變”。他以當時最高清像素的錄影機器拍攝影像,在展廳中以巨型電漿螢幕播放,通過極其緩慢的節奏展示畫面細節,讓觀眾完全進入一種沉浸式的超感官體驗,無比震撼。

在人機交互方面,2015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引入英國藝術家團體蘭登國際創作的互動藝術裝置《雨屋》,具有標誌性意義。觀眾步入一件面積達150平方米的黑屋子,屋頂的水管一直在“下雨”,而當觀眾在其中走動時,其身體上部的水管會自動關閉,形成人在雨中行走而不會打濕身體的奇妙體驗。其運作原理是用3D跟蹤攝像頭,實時監控體驗者的動作,把位置坐標發送給電腦,再由控制系統關閉相應位置水管的電磁閥。鋻於作品受到熱烈追捧,2019年下半年,余德耀美術館再次展示了《雨屋》。

這兩個展覽對中國數字藝術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沉浸式體驗,通過社交網路平臺的傳播形成網紅效應,很多體驗性強、互動性強,能夠産生奇特視覺體驗的展覽演變成為網紅展,吸引了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參觀打卡。

相較于傳統的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觀眾只能站在防護欄外觀摩,參觀體驗《雨屋》類型的作品,並不需要複雜的知識儲備,自由舒展休閒的觀展感受、極強的社交屬性,都是其廣受觀眾喜愛的原因。

因此,今天雙年展之類的大型展覽,都會邀約和展示部分數字藝術作品,以擴展作品的類型與形式,增強展覽面向未來的科技屬性,也吸引更多觀眾。這些數字藝術作品往往成為展覽中的亮點。

數字藝術創作活躍

今天,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部分,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應用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中國數字藝術創作領域佳作頻出。

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增鳴、費俊擔綱視覺總監,領銜視覺團隊為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舞臺進行的整體視覺設計和製作。團隊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擴展現實、360度自由視角拍攝、人工智慧圖像生成、大數據、程式控制燈光裝置、動態機械裝置等前沿視覺技術,融合性地展示了數字藝術的魅力。

費俊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數字藝術創作者。他認為,從藝術史的維度來看,科技是推動藝術語言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藝術與科技融合是全球性趨勢;創造將虛擬與現實不斷交疊形成的混合現實,將是未來藝術家實踐的主要方向。

費俊新近創作的交互裝置作品《水曰》,是讓觀眾站在湖邊一個類似傳聲喇叭的裝置前,對水傾訴,人工智慧和演算法通過觀眾的聲音識別其情緒,湖水會以漣漪的形式,用更加感官性的方式回應觀眾,進行“更本質”的溝通。例如,如果是憂傷壓抑的情緒,湖面會回應以雀躍歡騰的視覺形態;如果是熱烈激動的情緒,湖面則會回應以柔和舒緩的視覺形態。

2019年,青年藝術家楊泳梁借鑒中國宋代山水畫的圖式,創作了數字影像作品《夜遊記二》。藝術家首先用先進的影視設備拍攝了澳門8天,回到工作室後用電腦程式編輯,形成混合了繪畫、視頻、照片和動畫等多媒體形式的影像作品。作品最終被呈現在澳門美獅美高梅劇院內長69米、高11米的超大螢幕上。走近作品,觀眾可以沉浸式地感受澳門城市融入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煙波浩渺的意蘊之中,感受現代科技營造的超現實視覺質感。

還有很多藝術家在借助電腦技術創作,雖然不能被歸入數字藝術的範疇,但與數字藝術的關係非常緊密,觀眾能從中清晰地看到數字藝術的印跡。例如,隋建國掃描自己徒手抓握的泥團,然後用3D印表機以金屬材料列印出來,形成5至6米長的巨大雕塑作品;陳琦的版畫創作,前期用電腦畫圖軟體做畫稿,分好版後,設定好程式,最後送到鐳射雕刻機上直接輸出雕刻,後期再手工印製,以完成大型版畫作品。

還有很多藝術家,尤其是青年藝術家,都在大量使用電腦中的圖形軟體拼合、處理和生成新圖像,再用繪畫的形式將之轉換到畫布上,成為自己的創作。這些也是電腦領域的新技術,在今天乃至未來藝術創作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走向更深遠的未來

伴隨著數字藝術展覽需求的日益增長,國內外很多視覺藝術機構紛紛推出自己的數字藝術作品,也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一些數字藝術作品缺乏精神內涵,僅有空洞的影像。其實,數字藝術只是一種語言形式,其與傳統繪畫、雕塑、裝置並無二致,核心在於表達思想與精神。

近兩年出現了以Midjourney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基於操作者的文字描述指令生成圖像,其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令視覺領域的從業者感到危機。儘管如此,人工智慧的創作仍然受限于數據庫資源,目前也還存在局限性。

未來,科技的發展將打開藝術家更多的思考空間。比如人工智慧的新發展,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對於元宇宙的建構,全息影像、萬物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等。科技發展為數字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現形式和舞臺,但核心仍然是藝術家的思想力和創造力,是藝術家的精神維度的深刻。

數字藝術雖然可以給觀眾帶來很多新感知和新體驗,但數字藝術作品的展示往往需要大型展覽空間和高造價的設備投入。這些都制約了青年藝術家投身數字藝術創作的積極性,也給很多美術館展覽運營的經費預算帶來了較大壓力。因此,創作出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數字藝術作品,才能讓中國的數字藝術真正走向更深遠的未來空間。

這遠比傳統的個人繪畫創作更加艱難。藝術家需要跨越多個學科的知識界限,才可能找到那個結合的點,讓觀眾在休閒體驗的同時,更多地感知到作品中的精神和情感力度。

(作者係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