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大熔景行”朱炳仁熔銅藝術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崔佳明攝
中新網揚州3月1日電 (記者崔佳明)“大熔景行”朱炳仁熔銅藝術展1日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運河三老”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對中新網記者説:“銅就是我,我就是銅。肆意流淌的銅,如同波瀾壯闊的大運河,生機無限,萬古流不絕。”
銅雕技藝是浙江杭州傳統手工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杭州銅雕是古代青銅器製造的延續,在吳越和南宋時期迅速發展,清代同治以後,以“朱府銅藝”為代表的杭州銅雕技藝日趨成熟,代代相傳,朱炳仁大師就是“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人。
長達8米的銅壁畫《萬泉歸海》。崔佳明攝
現場展出的68件(組)熔銅藝術作品向觀者講述數千年中華銅文化的脈絡,感受熔銅藝術的“隨機之美”。
中新網記者在現場看到:作品《稻可道,非常稻》,是借老子《道德經》首句之義,“種出”的熔銅藝術之稻;《千浪卷雪》是大型銅雕,展現大運河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氣勢;以宋代畫家王希孟作品為靈感的《千里江山》,峰巒疊嶂、氣勢恢宏;《木幻生金》則是將銅與木相融合,幻化成一樹妖嬈,體現了中華文化“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合。
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在朱炳仁的手中,山水、器物、花鳥、蟲魚,不管是具體形象,還是精神抽象,皆可由銅打造、由銅演繹。它是“奔騰呼嘯,頓失滔滔”的千浪卷雪;它是“木幻生金,生生不息”的東方意境;它是濃墨重彩的一片金黃稻田;它還是銘記運河歷史的一方銅印。
以宋代畫家王希孟作品為靈感的《千里江山》,峰巒疊嶂、氣勢恢宏。崔佳明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工藝上,熔銅被稱為“無模可控鑄造成型”技術。在1083℃的高溫下,銅熔化成銅液,自然流淌,即為“無模”;再以不同溫度、介質、時間讓銅凝結,形成千變萬化的自然熔銅體,最後進行重組、疊合、著色,即為“可控”。熔銅的“無模可控”性,使得每一次創作都充滿隨機性,創作出的每一件作品也是獨一無二的。
本次展覽以“大熔景行”為主題,銅為載體,涵蓋壁畫、雕塑、裝置等多種作品類型,不僅展現了屬於熔銅藝術的“隨機美學”,更展現出非遺銅雕傳承與創新並蓄的獨特魅力。
現代感十足的大型熔銅裝置《重生》。崔佳明攝
展覽分為“同源”“蘊生”“不息”三部分,這三部分如一幅長卷,將朱炳仁的藝術之路徐徐展開,有實物,有文字,有圖片,有視頻,開啟一場熔銅藝術“饕餮盛宴”。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3月31日。
熔銅藝術“隨機之美”令人驚嘆。 崔佳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