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人物紀錄片《吳為山》:文心塑魂 對話東西

發佈時間:2023-03-02 11:07:13 | 來源:國際線上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他是一位卓越的雕塑家,用一雙溫厚的手塑出600余件充滿溫度和靈魂的雕塑作品;身為“寫意雕塑”理論的倡導者,他出版了十余部理論專著,被翻譯成英、法、西、葡、韓等多國語言,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身為享譽世界的文化使者,他的雕塑落成於世界近3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世界獲得了數不勝數的勳章和獎章;身為國家級美術館的“掌門人”,策劃了“國家捐贈與收藏”“典藏活化”“美在新時代”等百餘場大大小小的展覽,打破了中國美術館的排隊時長和參觀紀錄,也讓這一國家級美術殿堂成為國際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他説,“我的作品堆積成山,這座山的名字就叫吳為山”。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創作的人物紀錄片《吳為山》已于2月28日在CCTV-4播出。該片以吳為山的成長和成就為主線,圍繞尋文化之夢、塑時代精神、創寫意雕塑、刻民族之魂等多維度,結合故事化的敘事手段和情景化的視覺表達,全面解讀這位傳奇雕塑家和文化使者如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以塑載道、以像傳人,謳歌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彰顯中國文化強大生命力的故事。

為時代造像以文明對話

紀錄片《吳為山》主要圍繞著五條主線展開。一是講述了吳為山一路追尋藝術之夢的故事,展現了一個從小受到家學熏陶、頗具藝術天賦的少年,熱衷於各種藝術類別的嘗試,歷經兩次落榜,最終如願到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求學的故事。

二是以吳為山為作家王蒙現場塑像的場景作為切入點,講述了吳為山自發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塑像的緣由,以及這些塑像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和挑戰。

三是還原了吳為山作為“寫意雕塑”論的提出者,一路進行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將中國雕塑理念推向世界的歷程,並結合《孔子》《老子》等代表作,進一步解讀寫意雕塑的精神內核和詩性表達。

四是完整再現了吳為山嘔心之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的創作過程,並結合作者自述、親歷者言説、社會反響等,展現吳為山在進行這一歷史主題創作時的立場和深刻思考。

五是講述了吳為山以雕塑作品為紐帶,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橋梁,讓代表著中國精神的雕塑矗立在不同國度的故事。孔子與蘇格拉底、齊白石與達芬奇、杜甫與舍普琴科……在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文明對話”真正實現了心靈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

展民族自信問道於世界

在紀錄片的籌備階段,主創團隊在大量的調研和密切的溝通後,決定以吳為山的寫意雕塑理念來打造人物紀錄片《吳為山》。該片寫意處浪漫豪邁,寫實處厚重溫情,通過對雕塑家吳為山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的深度挖掘,折射出中華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節目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

紀錄片立足國際化視野,並依託總臺記者站,先後採訪到了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協會主席安東尼·司頓斯、法蘭西藝術院主席、院士讓·安哥拉、義大利藝術研究院雕塑院院長托馬索等9位與吳為山有過合作經歷、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和學者。他們各自表達了自己眼中的吳為山,亦是該片的亮點之一。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雕塑藝術的成就將豐富人類文化的寶庫,只有對話於世界,才能屹立於世界。”正如吳為山所説,人類文明因多元而精彩,因交流互鑒而交相輝映,只有平等互敬、多元共存的文明關係才能讓人類文明更加燦爛多彩。

紀實性敘事述家國情懷

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著重對藝術家個性進行挖掘。在他們看來,吳為山是一位氣質儒雅、思維敏銳、學識淵博的學者,也是一位充滿激情的創作者,而多年以來的教學和演講經歷,也讓他具備演説家的風采。因此,主創團隊將敘事的快慢節奏進行穿插,並通過段落間的起承轉合,讓紀錄片充滿故事的跌宕起伏。

此外,紀錄片的片頭部分,多景別、多角度地還原了吳為山進行雕塑創作的過程與細節,還加入了旁白和雕刻動作同期聲。這種用聲音營造出的現場感,成功將雕塑製作的現場環境、藝術家工作時的狀態和情緒精準地傳達給了觀眾。同時,在講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這一故事時,不停切換的全景、遠景、特寫鏡頭中,還穿插著吳為山創作時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相並用的過程,意在用雕痕凸顯心靈傷痕,回溯民族苦難記憶,而這段故事也成為了全片情感最為濃烈的部分。

在紀錄片的結尾,吳為山的自述盡顯家國情懷。他説:“我是一棵樹,我的根是中國大地,是中華厚重的歷史,深深地紮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當我到了風燭殘年,顫顫巍巍地來回望我人生走過的道路,再看看我堆積成山的作品的時候,我會恍然地講出一句話,啊,這就是吳為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