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王扶林:把古典名著寫進中國電視史

發佈時間:2023-02-27 10:17:2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江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㉑】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有人説,作為導演有一部代表作都實屬難得,而王扶林導演卻創造了電視劇史上多個奇跡——他導演的9集電視劇《敵營十八年》,開創了中國電視連續劇的先河;執導的87版《紅樓夢》、94版《三國演義》,接連成為中國電視連續劇史上的扛鼎之作……

多年以後,年逾九旬的王扶林深居簡出,游離于大眾的視野之外,過著波瀾不驚的晚年生活。但是,他的作品仍不時成為當下熱門話題。

不久前,彈幕版《紅樓夢》《三國演義》網路播放量超過3.5億次,彈幕數近千萬條,俘獲無數年輕“鐵粉”。採訪當天,聽到記者介紹,王扶林淡然一笑。創作完成後,他便把作品交給了觀眾和時間。他相信,觀眾是資深的鑒賞家,時間是公正的評判者。

再次聊起兩部作品,三十余載倏忽而過。但是,那些拍攝的日子,那些鮮活的面孔,如鐫刻般,在王扶林的腦中,清晰且深刻。

與名著結緣,源自一次在異國的不期而遇。20世紀70年代末,王扶林去英國考察,看到當地把文學名著拍成電視劇,回來後就提出:“莎士比亞的作品可以拍,我們為什麼不能讓中國古典作品見諸熒屏?”當時中國尚無改編名著的先例,他的提議只能暫且擱置。

但從那時起,改編中國古典名著的夢想,便在他心裏紮下根來,蟄伏醞釀,等待機會的來臨。1982年的一天,中央電視臺領導找到他,問可以拍什麼電視劇,王扶林脫口而出——《紅樓夢》!這個提議終於被採納。沒過多久,中央電視臺臺務會正式決定開拍《紅樓夢》,把執導棒交給了王扶林。

接到任務,王扶林斬釘截鐵地説:“要忠實原著!”在他看來,改編是為了普及,首要的原則是不能損害原著精神,“不能把傳統的‘經’給念歪了”。可是,當時改編的確沒有先例,況且他只在年輕時粗粗瀏覽過《紅樓夢》,並沒有通篇看下來。他的心裏有些打鼓。

他向臺裏請求解除日常工作,潛心研讀原著,翻閱學術文章;還建議成立顧問委員會,邀請王崑崙、沈從文、啟功、吳世昌、吳祖光、周汝昌、曹禺等一批紅學家和劇作家加入。“現在有些電視劇只靠表面上花裏胡哨博眼球,弄幾個明星來撐場面,這是站不住腳的。能不能吸引觀眾,還是要靠作品的品質。我們在動筆寫劇本之前,光研究原著就用了一年時間。”

那時的他,人前表現得幹勁十足、信心滿滿;晚上回到家,盯著房頂,整夜失眠。“《紅樓夢》的改編,事關文化遺産傳承,千萬不能搞砸了。”他信服鐵人王進喜的處世哲學——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總要有人第一個‘吃螃蟹’,認準了就拼命向前。”

沒有明星,全部起用新演員,《紅樓夢》選角震驚了很多人,業內人士紛紛提醒他,“明星的號召力不容忽視”。但他更看重的是,演員是否符合角色氣質,不能什麼都搞“名牌主義”,“黛玉進府時只有十一二歲,找年齡稍大的演員來演,就不是那個意思了”。

一切為了還原小説原貌。王扶林向臺裏申請10萬元經費,舉辦兩期60多天的培訓班。他和編劇、監製從全國選出60名學員進培訓班,大部分學員都名不見經傳,有的甚至從來沒有演過戲,而就是這群不會演戲的年輕演員,後來成就了一眾經典熒屏角色。

歷時3年的拍攝,王扶林猶如一個木匠,貼著原著的紋路,對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每個細節都盡可能不放過”。他記得有次搭建榮國府的景,府門前牌樓上寫著“榮寧街”。搭完景,劇組請紅學家們過來把關。紅學家們看了一眼就説,錯了錯了!榮國府是弟弟,寧國府是哥哥,應該是“寧榮街”。至今回憶起來,王扶林仍唏噓不已:“沒有紅學家把關,就要留下遺憾!”

1987年5月,電視劇《紅樓夢》引發全民追劇熱潮,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稱讚説“首尾全龍第一功”,馮其庸先生認為它是對小説“有史以來最大的普及”,至今已重播1500多次,成為幾代觀眾心中無可取代的經典。

有了《紅樓夢》的成功,改編《三國演義》的導演工作又順理成章找到他,“作為臺裏的一名導演,我義不容辭地接受了”。

改編的經歷總算有了,但拍《三國演義》如同要跨過另一座險峰,一切還要從零開始!他和5位分場導演僅研究劇本就花了8個月。有時一個小細節,就會爭論很長時間。在“煮酒論英雄”一場戲中,曹操試探劉備是否有野心,他指著劉備,後又指著自己説:“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改編者害怕觀眾聽不懂文言文,就想改成“惟使君與曹操爾”。為此,劇組專門開了一次會討論,最後決定不加“曹”字。“小説裏的話,演員説起來很有氣勢。如果加了,就表現不出曹操的狂妄自大了。”

6個編劇、5個分場導演,84集電視連續劇、近4年拍攝週期,這樣的情況下,想讓改編的風格統一,難度可想而知。王扶林與主創人員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既對情節走向有總體把握,又從劇本的細枝末節問題抓起,就這樣一步一步完成了這部鴻篇巨制。

1994年10月,《三國演義》開播,“萬人空巷、爭看三國”,中央電視臺統計的總收視率達46.7%。在電視劇播放期間,各地新華書店的《三國演義》脫銷,就連《三國演義》連環畫都賣出幾百萬套。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在王扶林眼中,每次創作都是一次朝聖之旅,心中充滿敬畏,腳下如履薄冰。“尤其對待名著改編,必須拿出搞學術研究的態度。”

2010年3月,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首度頒發傑出貢獻獎,王扶林位列其中。頒獎詞如此評價:“因為有了他,無論是太虛幻境,還是虎穴龍潭,無論是寶黛釵的曲終人散,還是劉關張的義薄雲天,都成為我們不能淡忘的記憶。面對古老中國或是新生中國的往事,傾注信念和創意的表現,都曾為審美帶來快感。”2015年5月,中國文聯、中國視協授予王扶林中國電視藝術終身成就獎。

“一部戲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的智慧。”王扶林反覆提到,電視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導演是組織者和領導者,不能一人包打天下。導演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團結全劇組人員,尊重他們的創造精神,把這一切吸收過來,融會在導演統一的構思中。

“沒有導演架子”,這是劇組人對他的評價。在大觀園辦培訓班,他騎自行車去。在劇組拍戲,他總是第一個上車,絕不讓人等;準時開飯,不讓大家餓肚子……生活中他對劇組人員關懷,但拍戲時又絕對嚴格。有次排練,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遲到20分鐘,被王扶林當場“罵”哭。

作曲家王立平這樣評價王扶林:“演員非常尊敬他,又多少有點怕他,寬嚴適度,以身作則,堪稱楷模。與他交往30多年的劇組成員,都覺得他從來沒變過,並且時間越久,越能感覺到他的人格魅力。”

生活中的王扶林,話很少。採訪結束,記者聊起他的作品在當下的影響力,他含著微笑,不插話,靜靜地聽。午後的陽光,細碎,和煦,輕輕鋪在他的身上,日子簡單而愜意。而窗外,他的作品依舊在賡續、延展、發酵、激蕩,砥礪著新時代的電視劇創作。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6日 01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