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紀念馮天瑜先生|中華人文的世界影響(下)

發佈時間:2023-02-23 16:59:01 | 來源:道中華 | 作者:馮天瑜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唐詩水滸、備受青睞——日本文學的希臘羅馬

中國文學對國外的影響也是相當深廣的。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尤其是中唐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廣為流傳、經久不息,甚至在當時就已經洛陽紙貴、轟動一時。在國外,白詩影響也甚為巨大,高麗國廣為吟唱,日本國更為推崇。白居易生前,其詩已在日本國宮廷流傳開來。至18世紀中葉,已約有十數種《白氏文集》的不同版本,廣泛流傳于日本各地。平易清新、俗而能雅的白詩吸引日本人,促成日本詩風朝此高妙境界發展。

日本文學深受中國影響,不勝枚舉。日本的《源氏物語》多寓中華元素,如書中七夕傳説徑取中國七夕故事;《今昔物語》典出宋人常謹的《地藏菩薩象靈驗記》;《宇津保物語》的刺客以七弦琴擊藩主的描寫,倣自“聶政刺韓王”的戰國故事;中國的《佛説父母恩重經》一再為日本文學作品借用。日本現代小説家司馬遼太郎的名作《項羽與劉邦》,題材與旨趣皆源自《史記》《漢書》。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水滸傳》一書。


▲明刻本《水滸傳》插圖。

《水滸傳》是明朝施耐庵著的關於北宋時期宋江等108位好漢聚義梁山、替天行道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小説,問世不久就傳入日本,博得高度評價。後來,日本一些作家竟仿傚《水滸傳》,創作《本朝水滸傳》《女水滸傳》等;還有些日本作家將《水滸傳》改編成戲曲、電影,可見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

正如美國的日本問題專家埃德溫·賴肖爾所説:日本人非常清楚……中國是他們的希臘、羅馬。

遠在異鄉、大放光彩——元雜劇、明清小説在歐洲

海上新航路開闢,歐洲傳教士聯翩來華,中國戲劇隨之被介紹到歐洲,在歐洲産生反響。17、18世紀的義大利和法國出現一種新劇種Théàtre Chinois(中國戲)——多以中國事物為題材及背景,使用中國劇的服裝、道具,甚至有時還夾雜著中歐混合語對白。1753—1779年,至少有10部用義大利文及法文寫成的“中國戲”劇本。中國戲曲首先是元曲,被競相譯成歐洲語言。19世紀末,《元曲選》已有20余種被譯成法文或英文。


▲被譯成英文、法文的《元曲選》。

中國戲劇給歐洲思想家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糧。伏爾泰依據元曲《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形象地説明:“統治中國的王朝雖然會滅亡,但中國古老的文明的美德是不朽的。”這種觀念,也正是當時法國“百科全書”派的“中國觀”。在紀念伏爾泰誕生200週年時,這齣戲又重新搬上巴黎舞臺,觀眾驚奇並讚嘆不已。

中國戲劇在歐洲流傳,使更多的西方人接觸到中國古老文化,了解中國民族傳統美德。同時,歐洲藝術家從中尋求借鑒,豐富其藝術創作。而歐洲的啟蒙大師們則從中取得各種思想武器,批判當時歐洲的陳腐制度。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瞭中國古代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與中國戲傳入歐洲的同時,中國小説也被介紹到歐洲。18世紀歐洲各國傑出作家,如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歌德、席勒,英國的艾迪生、高爾德斯密士等人都是中國小説的讀者。席勒曾在一封信中説:“對於一個作家而言……埋頭于風行一時的中國小説,可以説是一種恰當的消遣。”歌德從1781年讀《今古奇觀》起,至1827年為止,讀完了《玉嬌梨》《花箋記》《好逑傳》等中國作品。他認為 “中國人有成千上萬的這類作品,而且在我們的遠祖還生活在野森林裏的時代,就有這類作品了。”據説歌德晚年準備根據該書寫一篇長詩,因去世而未竟。


▲閱讀並盛讚中國文學、戲曲的德國思想家、作家、科學家歌德(1749—1832)。

恢宏浩大、精美絕倫——“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中國雕塑藝術可以追溯到史前陶器,其獨立發展始於秦漢。秦代處於中國古代政治的重要樞紐,是民族國家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秦代的雕塑藝術正表現那一時代宏闊盛大的風貌。

發掘于陜西臨潼驪山的秦俑雕塑,展示了秦朝雄偉的軍陣場面,整個兵力配備組合,井然有序。這氣勢磅薄的陣局,充分展現了秦始皇當年統一中國的壯麗圖景。秦俑雕塑採取寫實手法,形體、結構、比例、質感、量感,都以比較嚴格的解剖結構作造型的基礎。有理由推斷,秦代雕塑的最高水準創作不會亞於同一時期的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代表作。

秦代兵馬俑的發掘,轟動世界。許多考古學家、藝術家和不少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聯翩前往參觀,並給予高度評價。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讚譽道:這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法國前總理希拉克説:“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注:古代西方人以他們的眼界所限,曾把東地中海沿岸的古建築稱作“世界七大奇跡”: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埃弗茲城(土耳其境內)的阿苔密斯神殿、奧林匹亞(希臘境內)的宙斯神殿、博德魯姆(Bodrum,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故鄉,今土耳其境內)的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的阿波羅巨像、亞歷山大城(埃及境內)的燈塔。】,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盧森堡大公讓更熱情洋溢地留下了他的評語:“不得了,不得了!這些藝術品達到了非凡的水準,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都將在此受到鼓舞。”確實,“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秦代兵馬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語)是“中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奇跡”(法共總書記喬治·馬歇語),是“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盧森堡首相維爾納語)。“這財富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法國佛朗西奈夫人語)

東方瑰寶、萬園之園——西方人的“東方藝術幻想”

圓明園是中國古代園林中最為瑰麗多姿的宮苑園林。它始建於康熙年間,歷經雍正至咸豐五朝150多年。圓明園全盛時期,共有100多座各種類型的木、石橋梁,園林風景群100余處,樓、臺、殿、閣等建築面積約160,000平方米,比故宮的建築面積還多10,000平方米。圓明園的建築採取“以大化小”的方式,把多種建築物集中為許多小的群組,分散配置於園內山與水相結合的自然空間內,從而創造了一系列豐富多彩、格調各異的園林景觀。圓明園還集南北園林藝術之大成,把“北雄南秀”的不同園林風格熔化于一爐;又以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與西方園林建築藝術相結合,創造了包括諧奇趣、大水法、海晏堂三組大型噴水池在內的一組特殊景區——西洋樓,為中國園林藝術增添新的色彩。

圓明園通過法、意等國傳教士的信函來往被介紹到歐洲。王致誠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詳盡描繪圓明園後説:“中國人在建築物方面所表現的千變萬化,複雜多端,我唯有佩服他們的天才宏富。我們和他們比較起來,我們不由不相信,我們是又貧乏,又缺乏生氣。”他批評勒諾特風格的極端程式化,反對那種“什麼地方都需要劃一和對稱,不許有獨立自在的東西”的建築風格。

圓明園的園林成就受到歐洲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人們將圓明園譽為“萬園之園”“東方的凡爾賽宮”。曾出使中國,參觀過圓明園的馬戛爾尼説:“只有理想中的仙境可以比擬圓明園的幽美。”法國作家雨果認為,圓明園“是基於幻想基礎之上的藝術,雅典女神則是基於思想基礎上的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讚頌圓明園“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無可比擬的傑作;它遠遠呈現在神秘的暮色中,就仿佛是歐洲文明地平線上亞洲文明的側影。”

1860年10月6日至18日,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搶掠和焚燬。雨果嚴厲譴責英法聯軍掠奪圓明園珍寶的暴行,並宣稱:“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物歸還被劫的中國。”這是文明人發出的正義之聲。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道中華”提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