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電視劇創作多向發力、著力轉型、全面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動形成以現實題材為龍頭、主題劇為核心、多類型劇共生並存格局,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不斷拓展市場增量的關鍵一年。
2022年,我國電視劇在守正中創新,在提質中突破,主旋律響亮,多樣化突出,呈現創作新特點,展示發展新態勢。
回首這一年,從年頭到年尾,從大屏到小屏,好劇不斷檔:全民劇《人世間》領頭,熱門劇《縣委大院》收官,中間有《大考》《麓山之歌》《幸福到萬家》《山河錦繡》等。迎接和慶祝黨的二十大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禮讚新時代、奮進新征程”主題電視劇展播貫穿全年,高潮疊起,引領全年電視劇交響。觀察2022年國産電視劇創作總體態勢,我們看到:現實題材劇密集推出,主題劇品質提升,革命戰爭劇著力創新,都市劇開始轉型,職業劇增強價值,古裝和歷史劇推陳出新,懸疑劇別開生面……電視臺、製作公司和網路平臺的頭部機構各有優勢,既競爭又合作。可以説,2022年是電視劇創作多向發力、著力轉型、全面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動形成以現實題材為龍頭、主題劇為核心、多類型劇共生並存格局,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不斷拓展市場增量的關鍵一年。
主題劇突出新時代特色
為迎接和慶祝黨的二十大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推出主題電視劇展播,一批書寫國家發展和新時代成就的優秀電視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電視劇頻道和頭部省級衛視集結,包括《人世間》《超越》《大山的女兒》《獅子山下的故事》《三泉溪暖》《春風又綠江南岸》《麓山之歌》《我們這十年》《大考》《沸騰人生》《運河邊的人們》《山河錦繡》《縣委大院》等。這些劇都具有突出特點:
一是時代感更加鮮明,敏銳捕捉時代變化,體現踔厲奮發的時代精神。主題電視劇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新時代、謳歌英雄,將審視的目光聚焦北京冬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聚焦重大戰略、重大事件和發展成就。《超越》首次講述我國短道速滑運動發展過程,折射出新時代和冬奧主題的豐富內涵,為冬奧營造良好氛圍;《高山清渠》書寫“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在貴州遵義山區帶領村民開鑿生命渠、開創幸福路的當代傳奇;《大山的女兒》講述駐村幹部黃文秀帶領廣西大山深處的百坭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春風又綠江南岸》《三泉溪暖》聚焦鄉村振興,展現新世紀初基層縣鄉如何走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兼顧之路;《我們這十年》塑造新時代普通奮鬥者群像;《縣委大院》反映黨的治國理政思想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眾多主題電視劇聚焦新時代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形成了多聲部的大合唱。
二是更加深刻地展現新時代前進路上矛盾的複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新時代不是敲鑼打鼓迎來的,而是黨帶領億萬人民奮鬥出來的,主題電視劇生動反映了這一過程。比如《縣委大院》深刻反映基層治理面臨的複雜環境、“百姓吃飯”與環境保護的衝突以及基層幹部的堅守;《大考》將鏡頭對準高考考生和他們背後的家庭,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矛盾、百姓的追求與苦惱;《麓山之歌》書寫國企改革崛起的坎坷之路;《山河錦繡》反映扶貧的曲折和脫貧的艱辛;《幸福到萬家》體現鄉村傳統觀念和現代治理方式的反差等。2022年主題電視劇著力敘事創新,更有現實性、煙火氣和厚重感、共情點。
三是更加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與命運、向上與拼搏,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2022年主題電視劇努力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主角幾乎全是普通百姓,寫的是田間地頭、街頭巷陌和各行各業。《我們這十年》講了11個單元故事,濃縮反映了新時代普通百姓的新風貌、新奮鬥、新精神,觀眾評論説“能從角色身上看見‘世上另一個我’”“新時代的奇跡故事裏,有你也有我”;《八月桂花開》講述易地扶貧搬遷故事,塑造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女鎮長和一群有情有義的村民形象;《運河邊的人們》講述了運河邊百姓的生活生産和保護運河文化的過程。即便是英模劇,刻畫的也是生活在基層的普通人,寫出了平凡人的偉大,打破了“高大上”的寫法,真實地再現社會浪潮下的生活底色,故事情節更接地氣,人物形象更真實,人文關懷更動人。
現實主義創作成果不斷深化
國家廣電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前3個季度,全國各類電視劇製作機構共計生産完成並獲准發行國産電視劇161部、5358集,其中現實題材127部、4121集,佔比分別約為79%和77%。第三季度現實題材劇更加突出,共有43部、1340集,佔比達91.49%、91.97%,創近年來新高。這些數據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現實題材劇創作已成行業自覺和製作企業投資重心,現實題材得到更廣泛的發掘,市場競爭將加劇。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頭部省級衛視黃金時段首播的電視劇絕大部分是現實題材劇,品質高、收視好的電視劇也主要出自現實題材,現實題材劇向新向深向精步伐加快,步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一是現實題材劇向時代縱深開掘。口碑大劇《人世間》被譽為2022年現實題材劇扛鼎之作。該劇講述了一個城市街區十幾位街坊和一個家庭5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在時間的縱深中再現生活的溫暖和社會的多彩,被譽為當代中國的“平民史詩”。《山河錦繡》聚焦西北一個貧困村莊的歷史與當下,書寫我國30多年的扶貧史和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過程。正是這種縱深取向,為現實題材劇增添了更強的歷史感和厚重感。
二是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得到廣泛發揚。2022年現實題材劇緊緊圍繞時代發展所面臨的社會矛盾進行表現,真實反映了時代特徵。《大山的女兒》兼具英模、脫貧攻堅和農村題材的特徵,其成功之處在於用現實主義創作理念敘事,展現出嚴謹的寫實風格、真誠的情感溫度、充盈的精神力量、樸素清新又剛健有力的藝術風格,為新時代鄉村題材和英模題材電視劇創作提供了新經驗。《警察榮譽》《底線》《沸騰人生》《風吹半夏》《幸福到萬家》《三悅有了新工作》等各自以不同題材與現實主義手法相融合,為電視劇創作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魅力,現實題材劇表現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
三是創作的典型化與紀實化融合實現新突破。2022年現實題材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寫實風格的強化。口碑劇均以真實、平實、樸實的藝術風格贏得觀眾,而且這類寫實融合了高度典型化,因而是高濃度的生活萃取,形成弱情節、強內涵的審美範式。《大考》徐徐展開江南小城和高考家庭百姓的生活畫卷,劇中人物典型特徵十分突出,在熟悉且看似平常的生活流中,讓觀眾感知、思考其中的精神內涵。《人世間》《縣委大院》等劇在寫實美學上開拓了新境界,基於生活的服化道與置景進一步強化了細節還原真實的效果,再現了生活的原貌,形成了紀實型、尚質樸的藝術風格。
四是創作上更加注重體驗生活和生活體驗。對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深入體驗是現實題材劇創作的關鍵環節。國家廣電總局大力推動主創團隊深入紮根生活,對提升電視劇品質産生了顯著作用。《大考》《縣委大院》《底線》等劇的主創團隊均歷時數月深入生活進行調研,角色化體驗實踐工作,獲得了真實多彩的角色生活感知和立體的基層工作圖景。他們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擷取故事素材,設計情節衝突,掌控敘事節奏,拓展了觀賞的維度,增加了作品的社會價值。
類型劇內涵與品質提升
近年來,類型劇守正與創新雙向奔赴,內涵與品質同步提升,轉型發展態勢明顯。都市劇、青春劇、懸疑劇、古裝和歷史劇等共生共長。2022年可謂類型劇品質提升之年,各個類型都出現了優秀作品。
職場劇著力創新,優秀作品迭出。醫療、體育、律政、警察、商戰等職場劇融合都市劇,都有新品上架,不斷掀起話題。以《親愛的生命》為代表的醫療劇,以《跨越》為代表的體育劇,以《底線》為代表的律政劇,以《大博弈》《風吹半夏》為代表的商戰劇,以《警察榮譽》為代表的警察劇,以《麓山之歌》《逐夢藍天》為代表的工業劇,以《勇敢的翅膀》為代表的軍旅劇等,均收穫良好口碑。這些職業劇打破了過去“職業+偶像+愛情”的套路,不僅注重講述角色的人生故事,還注重展示角色所從事職業的特色和專業技能,注重從行業透視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知識性、專業性、觀賞性得到強化,讓觀眾了解不同行業,從中體悟人生哲理,獲得精神感召。
古裝和歷史劇注重內涵表達,精品化取得新成果。口碑較好的古裝和歷史劇《天下長河》《夢華錄》《風起隴西》等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話題,結合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向民族歷史致敬,在文化厚度和內容深度、廣度以及製作品質上發力,以精良製作刻入觀眾的年度記憶。《天下長河》致力於歷史劇創新,集古裝、傳奇、歷史于一體,演繹盪氣迴腸的治河故事,熱忱禮讚中華民族艱苦奮鬥、敢於擔當、勇於付出、富於創造的精神。《星漢燦爛·月升滄海》《蒼蘭訣》《卿卿日常》等發力傳統文化的年輕態表達,展示出守正創新的成效。
懸疑劇探索模式突破,融合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強化價值內涵。懸疑劇主要是網劇,特有的網路審美敘事加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使它們展現出新的魅力。《開端》《江照黎明》《對手》《對決》《獵罪圖鑒》等借助懸疑題材的外殼,注入生活內涵和社會情感,表達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關注人的生存際遇與心靈世界,強化弘揚向善向上的價值導向。應該説,現實主義理念推進了懸疑劇的探索和創新。
2022年電視劇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網劇的發展與創新。這一年是網劇提質增效的起步之年,網劇數量明顯增長,現實題材網劇品質提升,原創性加強,網臺同播加快拓展,推動網劇變革走向主流化、精品化。
回首2022,電視劇創作取得了可喜的創新和突破。未來,電視劇行業要努力“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鬥的征程中”,真實反映偉大時代,真誠描繪社會生活,真心講好百姓故事,不斷提升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審美功能,紮根生活的熱土,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氣象。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楊明品 係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