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7月25日至26日,北京文化論壇舉辦。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由此再添一張“金名片”。
作為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和社會主義大國首都,在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事關文化強國建設全局。
文化多樣發展集大成
《長津湖》《戰狼2》《你好,李煥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截至目前,中國電影票房榜上排名前五的影片,全是“北京出品”。2021年底,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7563.8億元,同比增長17.5%,在全國佔比14.75%。
説起北京,給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厚重的歷史文化。
今天,北京正在以“一軸、兩區、三帶”為支撐,勾勒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的基本面。
其中,“一軸”是北京中軸線。始建於元代的中軸線,在700多年發展過程中位置始終不變,已經成為大國首都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兩區”説的是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園”地區,它們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承載區,是北京古都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三帶”,包括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涵蓋了50萬年的人類史、1萬年的文化史以及北京建城、建都的全部歷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北京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科技賦能文化,已經成為首都高品質發展的顯著特徵之一。
注重發揮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獨特作用。在北京,一批高新技術成果進入演藝、出版、影視等傳統文化産業領域。新技術發展還催生了電競、元宇宙等諸多文化産業的新業態,數字文化企業産出在北京文化産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史家衚同博物館、中國書店燈市口店……將這些文化設施在地圖上標注出來不難發現,很多首都市民的生活圈和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公共文化空間密切重合。越來越多的居民,置身於“觸手可及”的文化氛圍之中。
近幾年,北京注重將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空間佈局有機結合,推動老舊廠房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北京坊、隆福寺、咏園等城市文化新地標,成為城市更新的承載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文化活動豐富多看點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環的裏邊兒,中軸線鼓樓大街,往東一拐彎兒……”7月22日至24日,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製作的京味兒題材話劇《簋街》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週年邀請展演劇目在首都劇場連演3場。
戲迷心心唸唸的吉祥戲院時隔28年重張開業,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在新排版《日出》中開啟試運營,正乙祠戲樓重張啟幕上演四齣經典昆劇……隨著一批演藝新空間的亮相,北京市民有了更多看大戲的好去處。
一個月就有近500場涵蓋話劇、音樂劇、舞劇、戲曲、兒童劇、音樂會等多種類型的演出密集推出,讓“大戲看北京”這張文化名片離百姓生活越來越近。
北京文化論壇的舉辦地北京市東城區,是北京作為戲劇之城最好的體現。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的文化資源優勢明顯、戲劇資源得天獨厚——區域內共有劇場40個,佔全市藝術類劇場總數量近三分之一。現有演出團體79家、演出經紀機構293家,全區平均每年各類演出5000余場,演出票房3億元左右,其中戲劇演出場次佔全市的四分之一,佔全國戲劇類演出市場近一成份額。
北京還是世界上擁有博物館資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
2019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紀念館正式對公眾開放。近三年來,香山革命紀念館將展覽作為傳播和講授香山革命歷史的“教科書”,通過一系列高品質展覽,紀念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文物史料捐贈等特色主題活動及“香山革命精神與歷史文化理論研討會”生動鮮活講好革命故事,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好評。7月20日,香山革命紀念館累計接待觀眾突破100萬人次。
截至2021年底,北京共有註冊博物館204家,藏品總數超過1625.5萬件(套),是全世界博物館資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廣度、密度和深度為全國城市獨有,縱橫交織、經緯縝密的博物館之城佈局日益清晰。
《北京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北京共有公共圖書館24個,總藏量7308萬冊;全市實體書店數量突破2000家,在全國城市中位列第一。
自習、聽講座、逛市集……在北京,實體書店早已不是單一的圖書賣場。全民暢讀藝術書店、自在博物書店、多抓魚迴圈商店等複合式文化空間給閱讀帶來更多樂趣;小眾書坊、善緣書舍、幽默書店等憑藉鮮明特色吸引了一批忠實讀者;京杭大運河書院、中國書店綠心公園店、中信書店自然書店等讓書香綻放在公園深處,陪伴市民度過休閒時光。2021年,北京開展各類特色閱讀活動3萬餘場,影響和覆蓋人群2000萬人次以上。
文化引領首都發展新征程
在西城區,“亮出岸線、還湖於民”的理念,使近些年喧鬧的什剎海安靜下來。
加強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觀特徵,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發展理念,正從文化中破題。
2018年10月,西海濕地公園正式對北京市民開放。公園融入了運河文化、濕地文化,恢復了本地區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營建了鳥類棲息的環境,構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
在北京,若要欣賞古都文化,得去紅墻黃瓦之間找尋;若要感受京味兒文化,得鑽進核心區的衚同巷陌裏。在北京,文化還有時尚包容的一面。
在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文創實驗區所在地朝陽區,告別封閉運營模式、主動擁抱城市民生,正成為推動文化産業事業融合的新思路。
該區有個郎園,是聞名京城的一處文化産業園。園區近年來大力引入書店、咖啡店和演藝中心,陸續運營電影、文學、音樂、崑曲、戲劇、青少年教育、公益等十余個文化體驗模組,深受街裏街坊們的歡迎。
像郎園一樣,北京越來越多的特色文創園打開圍墻,變成城市的博物館、會客廳、後花園、圖書館,豐富著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很多北京人看來,真正的歷史文化街區不需要再造什麼額外的景點,每一處街巷衚同、綠化水系、園區樓宇,每一處文物古跡、傳統院落,都是講述歷史、傳承文化的好載體。
面對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新征程,豐富厚重的北京文化發揮著特有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始終生生不息,催人奮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