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故宮文物故事 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大灣觀察】
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核心區,一座狀似方鼎的巨型建築物巍然聳立,大氣的金色外觀熠熠生輝。這是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合作建立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是故宮博物院在內地以外的首個合作項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後,珍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文物將“動身”前往南國新家,與七百多萬香港居民以及每年約兩千萬往來香港的國內外遊客見面,讓更多人通過故宮的展品,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在香港建造一座故宮文化博物館有何重要意義?博物館建設目前進展如何?明年的開幕展有何看點?記者就此專訪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記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項目啟動以來就備受關注,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建歷程,以及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意義。
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重點文化項目,博物館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文明對話為目的,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項目于2017年6月底,在香港回歸二十週年之際,在習近平主席見證下正式啟動。四年多以來,工程和籌建團隊全力以赴,爭分奪秒地推進興建工作,建築工程進展順利,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展廳布展工作亦將隨即展開,爭取明年四月完工,以配合故宮博物院九百件文物運抵香港,順利開展展品入櫃相關工作。新館預計在明年7月初對外開放,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週年。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守護故宮傳統、弘揚故宮文化為職志,以新思維、新眼光向世界傳播故宮文化,講好故宮文物的故事,展現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記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後,有哪些主要看點?未來在陳展上有何規劃設計?
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設置九個展廳,開幕展的主題已確定。其中五個展廳展出故宮的建築、藝術收藏(包括書畫、陶瓷和器物)、明清中外文化交流、宮廷生活和文化,以及故宮的文化傳承工作。此外,還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其他博物館收藏的古代藝術珍藏專題展,以及一個多媒體專題展,展出香港青年藝術家回應故宮文物的創作。另外兩個開幕特展為馬文化藝術和晉唐宋元書畫特展。之後的特展將涵蓋世界文明和中外文化藝術,包括來自列支敦斯登、義大利、法國、土耳其等國家的珍貴藝術文物。這也是貫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致力促進世界文明對話的定位的具體舉措。
記者: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長期保持著友好合作。請您談談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設過程中,故宮博物院給予了何種支援?未來還將進行哪些合作?
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和故宮博物院合作籌建的項目,故宮博物院將為新館提供院藏文物以作展出,並在建館過程中提供學術和專業的意見和協助。過去兩年,北京和香港研究和策展團隊親密合作,全力做好開幕展的籌備工作。開館後,故宮博物院將繼續支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營運,並在展覽、研究、出版、教育、文創和國際交流各個領域進行緊密合作,攜手在不同的國際平臺,弘揚故宮文化。
記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支援新建的重點文化項目,承載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怎樣發揮好這些功能作用?
吳志華:共建粵港澳人文灣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對內,可提高灣區人民的精神文明與文化生活的質素;對外,可以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在文化建設領域的成就,進一步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與香港其他文化機構一起積極融入大灣區文化發展,與灣區內其他博物館加強合作,做到資源共用、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此外,我們將支援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吸引更多內地與外國的遊客到館內參觀,為灣區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還將致力於促進文化和經濟領域協同發展,實現國內與國際的雙迴圈。
記者:在“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系列採訪活動中,您曾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助力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亦增強香港市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能否請您具體闡述一下?
吳志華:香港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援和“一國兩制”的方針下,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文化遺産的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當代藝術的創新,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外文化領域的頻繁交往,使香港成為國際文化大都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展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文化領域中的重要性,將向世界傳播故宮文化、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和價值。今年年初公佈的“十四五”規劃,更清楚地確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和責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努力支援特區政府在未來五年以具體工作落實這一目標。同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會積極在香港社區層面,推進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教育工作,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和學生,為其提供生動有趣的文物研習活動,從中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和文化自信。
(本報記者 張亞雄)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