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鬃人六十載
講述人:北京鬃人第三代傳承人白大成
“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一文中描寫的這個場景,一直沒有離開我的生活。
1959年,我有緣結識了鬃人第二代傳人王漢卿先生,拜他為師,學到了全套鬃人手藝。當時,老先生已經轉行,眼看著老手藝就要失傳了。
鬃人,別看體量很小,製作工序卻多達42道。用膠泥製成頭部和底座,以秫秸作軀體骨架,內絮棉花,外著彩衣,安裝手和兵器……再熟練的手藝人,一天也只能製作一個。
這些看起來都是些手上功夫,包含的戲曲和文學知識可不少。動手之前,必須對有關情節爛熟於心,知道人物扮相如何等。
畫臉譜,要用毛筆細細地勾出唇、眉、眼,顯出每個鬃人獨有的精氣神兒。做衣裳,用的是戲衣的邊角料,用毛筆蘸上顏料,一筆筆勾出花紋,再把畫好的坎肩、護領、斗篷,一塊一塊粘上去。身後的靠旗和頭上的翎子,都嚴格遵循京劇行頭的樣式。
鬃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能動。底座上鬃毛的稀疏密度大有講究,太密集或者太疏鬆,都不能讓它“動”起來。此外,要有合適的排列角度,才能確保轉得起來又不倒。
結緣鬃人六十多年,我擺過地攤,組織過民間手工藝品展,還應邀到法國、以色列等國家開展國際民間藝術交流。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對非遺傳承的信心也越來越足。如今,兒子白霖成了鬃人第四代傳人,孫子也能搭把手了。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9日 01版)
總策劃:楊谷
監製: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誦讀:董大正
動畫:李宜蒙
視覺設計:孔鵬
採訪: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笙
製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