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鐘求是新長篇《等待呼吸》:個人精神成長中的歷史遺産
著名作家鐘求是近期推出新一部長篇小説《等待呼吸》,此間評論界認為,這部作品呈現了作者對於個人命運與宏大歷史之間的關係的感受和理解。
《等待呼吸》。北京十月文藝供圖
由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的“著名作家鐘求是長篇小説《等待呼吸》研討會”日前舉辦。
著名文學評論家程德培、《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蘇州大學教授王堯、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等二十余位評論家、學者就《等待呼吸》的文學構架與藝術特質,以及在當代文學史的價值展開解讀和探析。
作家鐘求是曾出版小説集《零年代》《兩個人的電影》《謝雨的大學》《給我一個藉口》《昆城記》《街上的耳朵》等。作品獲《小説月報》百花獎、《中篇小説月報》雙年獎、《十月》文學獎等。
《等待呼吸》是鐘求是的最新長篇小説,講述了兩位中國留學生在遙遠的莫斯科相知相識,演繹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研討會上,程德培表示:“小説從第一部到第二部有非常大的轉折,鐘求是試圖通過這兩部分表達對時代的思考,思考一代人的命運。鐘求是在第三部特別強調了情愛時身體與精神的區分。不過身體與精神能分得那麼明白嗎?愛情比想像的要複雜,身體和精神的愛有時是分不清楚的。鐘求是努力地想證明這一點。”
張燕玲認為《等待呼吸》是近年來難得的長篇佳作,她從女性形象的當代性的角度挖掘這部小説的當代文學史價值,“讀小説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看到了我的同齡人,同時看到了一個時代與社會的本質,包括整代人的心靈軌跡,尤其是杜怡這個女性形象的宿命。杜怡這個形象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始終知道自己是誰,要去哪,要怎樣救自己,獨立自主的杜怡以她深刻而富有當代性的女性形象為當代文學增添了一個新型的人物形象。”
王堯認為,“九十年代以來,似乎還沒有作家像鐘求是那樣,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我們這一代人與歷史事件的關係。從我的閱讀感受看,這不是鐘求是的一時衝動,他在內心承載的歷史一直在折磨他,召喚他。小説中兩條線索的交織,顯示了鐘求是對宏大歷史和個人命運以及相互關係的獨特理解。”
他同時指出,“鐘求是在小説的敘事和結構上用心良苦。‘無處安放的部分:年’‘無處安放的部分:你’這兩個部分,前者為杜怡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也為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後者完成了小説敘事人稱的轉換,銜接了第三部分。《等待呼吸》在長篇小説文體上的探索同樣值得我們重視。”
何平認為,小説家自覺處理個人精神成長過程中的歷史遺産問題,是近年中青年作家創作的一個重要傾向,鐘求是的這部小説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
他認為,鐘求是在《等待呼吸》中體現著兩個關鍵詞:邊緣和受困。他寫杜怡與夏小松在莫斯科的故事,他們在莫斯科不可能完全進入蘇聯的那一歷史時刻,在那裏他們既是邊緣人又是異鄉人,因此寫的也是革命時代的異鄉人的故事。這部小説體現了一個作家在解決他必須要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時的寫作難度和策略,為當下類似的寫作提供了有意義可借鑒的案例。
對於自己的這部新作,鐘求是説:“《等待呼吸》是一部講述愛情的小説。青春的激情、異國的情調和特別時期的驚心背景,讓這場愛情既傷感又絢爛。這更是一部記錄命運的小説。三個年輕人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與這個時代相處交手,既充滿了人性的糾纏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著‘理想’一詞的悲情和光芒。我要説,這本書不是供給喜歡玄幻、穿越、盜墓文字的讀者看的,它希望遇到那些在生活中願意思考的人。思考不僅屬於臉上沾著風塵的年長者,也屬於剛剛進入生活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