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名家

專訪樓宇烈:以不變應萬變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發佈時間: 2019-11-01 15:51:5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舒珺 | 責任編輯:

幾案上的座鐘整點響起的時候,我們正好踏進客廳。客廳裏書多得嚇人,把不大的空間佔得滿滿噹噹。樓宇烈夫婦笑臉相迎,招呼大家進屋敘話。

“緣起”與“因果”學説的話題貫穿了採訪的始終,似乎在冥冥之中,樓宇烈的學術研究與中華佛文化網既有“緣起”,也是“因果”。

樓宇烈細緻耐心地娓娓道來,他先從佛傳之初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摩擦講到佛文化的國際交流,再講到科學與佛文化的聯繫,最後談到佛教文化與佛教藝術的本質,令人受益匪淺。

東西融合,一帶一路

“佛教在世界文化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印度還希望把佛教傳回去”,在樓宇烈看來,佛文化的中國化在促進國際交流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事實正是如此。佛法東傳以來,歷經了最初的磨合階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匯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在東西交流中,無論是東晉海外求法第一人法顯,飲譽華夏的唐代第一高僧玄奘,還是六次東渡、開創日本律宗的鑒真,中國歷代高僧大德不畏艱難,向海外主動求法與傳法。他們身體力行,一步步丈量著佛文化的長與寬,腳步貫穿起大漠與滄海、雪域與綠洲,恰好與今日盛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完美吻合。或者這正是種“緣起”,才有了中華佛文化興盛之“果”。

以道統藝,以藝臻道

正因如此,樓宇烈對中華佛文化網的出現讚不絕口。

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中華佛教文化藝術紮根中華大地,繁榮發展。其中的文學、建築、造像、繪畫、音樂、舞蹈等,均已成為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經朝代更疊而保存下來的物質與記憶遺産,展示了中華佛教藝術的成就與輝煌,更印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然而,近百年來,我們在引入西方科技時,未能擺正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以致我們對歷史産生了陌生感。更熱情、大膽地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建立起一種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是樓宇烈倡導的主旋律。只有對傳統抱有理解、認同和尊重的態度,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才有可能將它與其他文化客觀比較與交流,才能清楚、理性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與長處。

如何在當前形勢下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菁華,樓宇烈認為要“以道統藝,以藝臻道”。他説:“各種文化都有兩個層面,一個‘藝’,一個‘道’。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在理念指導下完成的,這是‘以道統藝’;我們通過外在形式發掘領會那種高層次的意境,這是‘以藝臻道’。”

“網際網路+”的美學精神

“網際網路+”的熱潮悄然影響了中國佛文化的傳播。面對這樣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樓宇烈説,“要以不變應萬變,佛教的根本精神不能丟”。網際網路工具可以更迅速、更廣泛地傳播佛教文化與藝術中更多不為人所知的精粹,因此,樓宇烈對中華佛文化網寄予厚望:“要結合新時代背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創新的前提一定不能離開佛法的正知正見,要用正知正見來引導對佛文化感興趣的受眾”。這是樓宇烈對中華佛文化網語重心長的叮囑與勉勵。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借助新媒體工具把佛教文化與藝術更好地傳播與傳承下去,這也是各個時代研習佛法與傳播文化的人不變的宗旨與追求。

對我們這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團隊來説,除了要不斷地學習鑽研中華美學精神、領悟佛文化精粹外,更要有對漫漫長路上下求索的決心與意志。

樓宇烈簡介

樓宇烈,浙江省嵊縣(今嵊州)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等。

分享到:
相關內容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