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儒:彌勒信仰已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接受本網記者專訪
“許多中華民族崇尚的美德都可以在彌勒信仰中找到,彌勒信仰已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在太虛大師圓寂70週年紀念活動舉辦期間如是説。
本次系列紀念活動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已于8月18日在彌勒道場——浙江寧波雪竇山正式開幕,旨在緬懷太虛大師一生卓越功德,弘揚“人間佛教”思想。
魏道儒表示,彌勒信仰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有印度佛教慈悲的教義因素,同時加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分,比如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企盼,以及大度、包容、樂觀等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傳統美德。
除了精神內涵,它的外在風貌也體現了中國人自己的理解。而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彌勒信仰,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如今的日本、南韓、東南亞乃至歐美國家,所見到的彌勒形象皆是大肚、笑口常開的中國禪師形象,與印度原始的天冠彌勒在形象上有天壤之別。“彌勒信仰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魏道儒説。
與其他四大菩薩信仰一樣,彌勒信仰也與一座名山緊密結合,即寧波雪竇山。魏道儒説,將菩薩信仰與一處名山相結合,實際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創造。這種現象由中國佛教經過千百年發展所形成,為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同時,觀音道場普陀山和彌勒道場雪竇山都地處浙江,也反映了該地區佛教信仰的源遠流長、普及興旺。
彌勒信仰自古流傳,雪竇山雪竇寺的太虛大師便是彌勒信仰的大力推動者。
太虛大師,傳統佛教改革者、現代佛教奠基者,對佛教的貢獻更是全方位的,遍及理論到實踐。“在太虛大師留下的眾多精神財富中,給後人啟示最多的,就是堅持佛教的中國化和現代化方向”,魏道儒説。
在堅持佛教的中國化方面,太虛大師強調佛教要改革、適應社會併為社會服務。他立足有利於中國佛教發展的角度,去挖掘佛教最為本質的東西,即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同時,太虛大師所有的改革、貢獻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即佛教的現代化。他指出佛教要與時俱進、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不能因循守舊。
魏道儒説:“從現在看來,佛教中國化和現代化都是非常正確的道路,而推動這一切的太虛大師的偉大事跡也將永遠被人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