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烏魚繡:在“博物館”外傳承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春艷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內刺繡(7月2日攝)。新華社發(徐凱鑫 攝)
日前,在黑龍江省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內,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春艷正和繡娘一起“飛針走線”。
烏魚繡是金代傳統刺繡,吸收了烏裕爾河流域各民族刺繡技法,形成獨具特色的刺繡流派。北安市是烏裕爾河源頭,是烏魚繡的起源地之一。王春艷是北安烏魚繡第四代傳承人。
她介紹,烏魚繡在繡制人物皮膚、五官、毛髮時,要用比頭髮還細的桑蠶絲線;下針時,不同於一些刺繡慣用的“小針腳”,多用粗獷的“長針腳”繡出靈動細緻的圖案。烏魚繡融合了細膩與豪放兩種特點。
“靈感、創新、寓意,是一幅好繡品具備的元素。”王春艷認為,不斷鑽研創新,賦予作品獨特的靈魂,應是非遺傳承人具備的特質。
多年前,王春艷也曾為生計奔波。“那時候沒人知道烏魚繡,用再貴的原料,花再多心思,也賣不上好價錢。”她説。為打出品牌,她四處布展,參加各種比賽。漸漸地,烏魚繡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同時,北安市政府為烏魚繡申報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免費為王春艷提供300平方米的展館場地。王春艷創立了烏魚繡技能培訓學校,將繡藝免費傾囊相授。截至目前,已培訓3000多人;並組建繡娘團,一些貧困戶靠刺繡實現脫貧。
李雲霞從去年起跟著王春艷學習烏魚繡。“刺繡對體力要求不高,心細就成,時間上也自由。”李雲霞説,現在給香囊、扇子等物件繡製圖案,不但能掙錢,還豐富了生活。
王春艷感到欣慰。她説,非遺的意義不是陳列在博物館,只有用於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
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拍攝的北安烏魚繡作品(7月2日攝)。新華社發(劉赫垚 攝)
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拍攝的北安烏魚繡作品(7月2日攝)。新華社發(徐凱鑫 攝)
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拍攝的北安烏魚繡作品(7月2日攝)。新華社發(徐凱鑫 攝)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春艷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介紹烏魚繡作品(7月2日攝)。新華社發(劉赫垚 攝)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春艷(中)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內指導學員刺繡技巧(7月2日攝)。新華社發(徐凱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