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夫妻用現代技術“守護”千年石窟
今年35歲的李博説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山裏”人。2008年大學畢業後,她便來到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成為新疆龜茲研究院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也是在這裡,她收穫愛情。愛人賈文佳和她一同“隱居”山中,書寫著與克孜爾壁畫的不解之緣。掃描工作開始前,李博團隊往往要花大量時間商定細節。新華網 茹斯坦攝
克孜爾石窟地理位置偏遠,物資匱乏、交通不便,初到此地時,李博受了不少苦。“當時這裡的情況跟我的想像差距很大,哪怕採購生活用品都只能搭便車去70多公里外的縣城。我從城裏來,特別不適應。”李博回憶道。圖為克孜爾石窟保存較好的壁畫已成為最珍貴的遺存。新華網 茹斯坦攝
但慢慢地李博對克孜爾石窟産生了感情,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克孜爾石窟始建於1700多年前,目前保存較好的壁畫已成為最珍貴的遺存。2011年,龜茲研究院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數字化掃描技術,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等複製千年石窟。“文物的壽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保存下去,總會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為因素受到破壞。為讓文物永續保存,院裏引進文物數字化技術,我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始負責克孜爾石窟的數字化掃描工作。”李博説。圖為李博與團隊在克孜爾石窟中掃描壁畫。新華網 茹斯坦攝
文物數字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在洞窟中進行,李博和團隊經常在洞窟一待就是一整天。“有些洞窟冬季溫度比室外還要冷,夏季比室外高得多,在裏面待久了會讓人喘不過氣,非常難受。”李博説。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測量壁畫間距離,壁畫間距離不同,掃描設備調試也會不同。新華網 茹斯坦攝
雖然工作辛苦,但李博有了意外的收穫。在單位組織的一次活動中,認識了賈文佳,那時候,李博還要參與克孜爾石窟申遺的籌備工作,白天在洞窟內掃描文物,晚上在辦公室整理資料,一度忙得不可開交。“當時任務非常重,經常加班到淩晨。這裡是野外,路燈少,擔心她的安全,每天都送回宿舍,慢慢地我倆開始了交往。”賈文佳對追求李博的經歷記憶猶新。圖為正午,天氣炎熱,賈文佳探望妻子李博,為她送水。新華網 茹斯坦攝
長期在野外洞窟中從事枯燥的工作,李博一度産生放棄的想法。“每件事情只要用心堅持到最後,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更何況所做的是熱愛的事業,有什麼理由不堅持下去呢?”每當李博想停下腳步時,賈文佳就會這樣鼓勵她。
李博和賈文佳所做的工作是為讓文物能保存得更長久,讓專家學者能夠打破時間和距離的壁壘,近距離研究這些精美的壁畫。9年來,李博和團隊已經掃描110個洞窟和30個洞窟中的壁畫。李博的一天總在石窟與辦公室間來回“奔波”。新華網 茹斯坦攝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做掃描前的準備工作。新華網 茹斯坦攝
“保護藏在深山洞窟中的絕美壁畫和把它們展現給大家是我和愛人的共同使命。”李博説。夫妻二人常年生活在戈壁中,雖然生活極不方便,但絲毫沒有減少對事業的熱愛。“我們有個共同的夢想,就是通過我們的工作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被更多人了解,讓洞窟內的壁畫走進更多人視野。我們會繼續堅守在這裡。”賈文佳很堅定。圖為掃描結束後,二人回到辦公室查看掃描結果。新華網 茹斯坦攝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七公里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斷崖上。大約始建於西元3世紀,止于西元8-9世紀,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與甘肅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雖然生活極不方便,但絲毫沒有減少他們對事業和生活的熱愛。新華網 茹斯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