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時節,紫禁城排水靠的是這個“水龍頭”
6月以來,北京進入了汛期,而排水是防汛的主要措施之一。位於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有著優秀的排水系統。遊客去故宮參觀,會注意到很多宮殿建築的室外臺基欄板端部有龍頭造型的排水設施,其雙角後張,唇部上揚,眼如銅鈴,有震懾之感。有人認為這是螭首,其實不然。東漢時期的《説文解字》卷十三上載有“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由此可知,“螭”是沒有角的龍。
這種排水神獸實為蚣蝮,屬於古代傳説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著的《升庵集》之卷八十一“龍生九子”部分,載有“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即“龍生九子”之老六為蚣蝮,這種龍好水,一般立於石橋、石柱附近。另明朝進士陳耀文所著《正楊》之卷四的相關記載為“六曰蟲八蟲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由此可知,“蟲八蟲夏”即為蚣蝮。古人認為,暴雨時節,洪水氾濫時,蚣蝮便將水吸入自己腹中,並及時排出,以消除水患。營建紫禁城的古代工匠巧妙地把蚣蝮形象運用到了臺基排水系統中,使之發揮作用。
蚣蝮的排水設計具有科學性。首先,蚣蝮所處的高程(某點沿鉛垂線方向到絕對基面的距離)有利於排水。蚣蝮位於臺基望柱(望柱是指欄板之間的立柱)的底部,其嘴部的出水口是整個臺基地面的最低點。古代工匠在鋪墁臺基地面時,會考慮排水需要,將地面鋪墁成不易察覺的微小坡度,使得地面離建築越遠,其高程越低。在望柱底部,古代工匠會安裝蚣蝮,使其僅露出頭部,尾部作為進水口,嘴部作為出水口,且在整個臺基的高程最低。這樣一來,雨水很快就會匯集到蚣蝮造型位置,並從蚣蝮尾部匯入,從嘴部排出。其次,蚣蝮的“肚子”有利於臨時存水。臺基地面的雨水,通常流向欄板底部位置,並匯入蚣蝮尾部的進水口。而在暴雨時期,雨水量較大,匯集在欄板底部位置的雨水較多,若存積時間過長,則雨水有可能滲入欄板與地面的接縫中,使得其中的土體鬆動,造成安全隱患。蚣蝮內部有較大的空間,有利於欄板底部的雨水迅速匯入進水口,避免了雨水在欄板位置的積存。再次,蚣蝮突出臺基外的造型可以保護臺基。若蚣蝮的排水口與臺基側壁相齊,那麼雨水就會沿著臺基側壁往下流向地面,不僅會污染臺基側壁的須彌座石,而且會造成側壁滲水的安全隱患。古代工匠將蚣蝮造型凸出在臺基側壁以外若干尺寸,可以使得雨水向前排出,避免了上述隱患的發生,且形成良好的排水效果。以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3層臺基上的1142個蚣蝮為例,在雨季時節,這些排水獸造型不僅能發揮有效排水功能,而且還形成了“千龍吐水”的奇觀。
蚣蝮的運用體現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藝術。從造型來看,蚣蝮屬於“龍生九子”之一,其外觀與紫禁城其他龍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一定區別,使得紫禁城古建築的圖案和紋飾豐富化及多樣化。從雕刻技法來看,蚣蝮的龍角、龍眼、龍須、龍嘴等部位紋路清晰,凸凹有致,給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從運用手法來看,蚣蝮被安裝在望柱底部,不僅可有效發揮排水功能,而且可以巧妙地反映出皇家宮殿建築特有的形象,並與周邊建築環境完美融合。從裝飾效果來看,蚣蝮在臺基端部的分佈齊整有序,並凸出於臺基側壁,不僅表現出凸凹勻稱之美,而且使得整座臺基更加壯觀,整體上給人以威嚴和震懾感,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蚣蝮還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鎮物文化。所謂鎮物,就是古人認為的辟邪物,所辟克的對象多為鬼祟、妖邪、敵害等。古人希望利用鎮物來抵禦各種潛在的災禍。蚣蝮就是古人認為的鎮水獸之一。蚣蝮屬於龍,而古人認為龍為古代四靈(龍、鳳、龜、麟)之首,能夠上天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蚣蝮在形象上為古人心中想像的神獸,具有神秘感和震懾感,可以鎮住水怪,防止其産生水患;在功能上可以吸水、吐水,及時將臺基面層的雨水排向地面,避免古建築臺基遭受水淹破壞。這種鎮物文化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文化和歷史。
綜上所述,紫禁城臺基端部的排水神獸——蚣蝮,集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于一體,對於我們解讀紫禁城建築文化、建築歷史及古代建築科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