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明:琺瑯畫再現敦煌盛景
李海明的掐絲琺瑯畫作品細節 任磊 攝
1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40多幅掐絲琺瑯畫作品,包括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銅器、隴韻秦腔等多個系列。其中一幅《説法圖》,是用3000多米金絲、歷時3年創作而成,畫中有人物95個、瑞獸2隻,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5月中旬,李海明琺瑯藝術館在蘭州創意文化産業園落成。這是甘肅省掐絲琺瑯畫代表性傳承人李海明多年心血的匯總。
掐絲琺瑯畫脫胎于景泰藍傳統製作技藝,是將琺瑯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主要材質為倣金絲及琺瑯釉料。它突破了景泰藍只能附著于銅胎的限制,將琺瑯技藝拓展于平面載體,並使其産生立體效果。
今年58歲的李海明從藝30餘年,博採眾長,吸納蘇繡、漆畫、國畫、葫蘆雕等藝術類別的技法,融于掐絲琺瑯畫創作,發展出排絲、堆絲、花絲、壘絲、螺旋絲等鑲嵌技藝,增強了琺瑯畫的視覺衝擊力。
李海明8歲時回河北老家,看到伯父李鳳祥製作景泰藍器,便對琺瑯産生了濃厚興趣。除了跟隨伯父學習景泰藍基礎工藝,喜愛畫畫的他又拜師系統學習工筆畫。1997年,李海明開始從事掐絲琺瑯畫製作。
李海明曾去敦煌莫高窟寫生,被壁畫鐵線細描的功力震撼。在一次次臨摹中,他突發奇想:用景泰藍工藝描摹敦煌壁畫,創新呈現敦煌的藝術瑰寶。經過長期研究和反覆實驗,李海明終於攻克了琺瑯畫釉料易脫落的難題,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技法,為琺瑯畫烙上“隴派”文化印記。
掐絲琺瑯畫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其中最關鍵的是白描、掐絲、著色,分別被譽為掐絲琺瑯畫的靈魂、骨骼和血肉。
掐絲需要嚴絲合縫,方寸之間一剪一黏,讓金絲附於線稿之上。上色要在潮濕、帶水狀態下,把不同顏色的釉料填入金絲空隙裏。李海明採用“砂面挂釉法”,讓作品表面呈現沙沙的質感。他在作品中融入粗細不同的絲,利用絲的形狀變化營造出立體生動的效果。
李海明不僅技藝精湛,還善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讓作品具有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他的琺瑯畫《十二生肖·鼠》融合了剪紙、皮影、唐三彩的特徵;“貴妃醉酒”花旦系列植根于傳統戲曲文化,賦予人物新的審美風範和生活氣息;《敦煌·藻井》系列表現了石窟藻井的絢麗典雅;《八十七神仙卷》規模宏大,人物細膩生動,再現了唐代壁畫高超的白描技法。
李海明還把掐絲琺瑯畫延伸到樂器、鏡子、傢具、裝飾品上,推出一系列文創産品,讓藝術走進生活,走進大眾視野。
為了堅持琺瑯畫創作,李海明曾變賣自家住房來籌措資金。曾經有人出價600多萬元購買他的《敦煌壁畫·千手千眼觀音》,他卻捨不得出手。如今,這幅畫挂在琺瑯藝術館中,能讓更多人欣賞琺瑯畫藝術的魅力。
“我希望這門古老技藝能在年輕人手中不斷發揚光大。”李海明説。他開辦了琺瑯畫民藝傳習館,免費培訓全國各地近千名學員,其中有數名聾啞人。他還與職業院校合作,每年對學生進行專業培訓。
李海明剛滿20歲的女兒李婕有意承襲父業。李海明從掐絲開始,手把手地教,並對她嚴格要求。“父親堅守了30多年,年輕的我們更應該將這份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並加以創新,讓它得到更多人喜愛。”李婕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