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説 | 與張焯院長一起賞雲岡露天大佛
編者按:2020年,中國網文化頻道推出“學者説”精品欄目。在這裡,每一位博物院的院長、博物館的館長都是主人公。他們將以最真摯的語氣,最精練的話語,帶領我們走進一座博物院、博物館,介紹他們心中最為特別的文物、藏品。就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穿越古今王朝,探尋中華魂魄,了解文物背後的傳奇,領略其無窮的魅力。
雲岡石窟開鑿大致分為三期,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晚期為遷(都)洛(陽)後民間補鑿的窟龕。雲岡造像分為兩類,一是西域風格,二是華夏新式,集中展現西來佛像逐漸中國化、世俗化演繹過程,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發展的里程碑。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藝術東傳的頂級作品。
(20窟)大佛法相莊嚴,氣宇軒昂,充滿活力,將拓跋鮮卑的剽悍與強大、粗獷與豪放、寬容與睿智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雲岡石窟這座氣勢雄渾的千年寶庫,再次凝聚了海內外人們的目光。
雲岡石窟的最大魅力是什麼,院長張焯曾這樣説:”它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巨大的石窟群,代表著西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是中西文化共鑄的歷史豐碑,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産。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
今天,張焯院長為我們介紹的文物是什麼?
那就是每個遊客的必去打卡之處——20窟露天大佛,雲岡石窟最輝煌的作品。
20窟 大佛
第20窟大佛是雲岡石窟最氣勢恢宏之作,窟前最初也有窟頂與前壁,早年崩塌,遼時建有木構窟檐建築,不久也毀於兵火。大佛結跏趺坐,兩側各一立侍菩薩、一立佛,其西脅侍立佛與菩薩像已崩毀。後壁鑿有東西相通的隧道。窟前北魏時期修建的臺階原掩于廢土層中,上世紀90年代初窟前考古發掘時重現。
20窟 佛像
北壁禪定坐佛,高肉髻,廣額豐頤,眉肩施白毫,鼻翼高聳,有八字髭。嘴角微微上翹,法相莊嚴。袒右肩式袈裟,質地厚重,衣褶用曲回的折帶紋表現,較多地保留了中亞鍵陀羅藝術的成分。內著僧祗支,邊飾精美的聯珠,忍冬紋帶。大佛身軀挺拔健碩,氣韻雄放,彰顯出北方遊牧民族的彪悍與強大,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和象徵,也是中國早期佛教雕刻藝術的空前之作。
20窟 大佛頭部
西域造像藝術東傳,不僅在大佛像上,在眾多小型浮雕上,也是體現得相當充分。
20窟光背西側 供養菩薩
比如20窟光背北側,有一組胡跪供養菩薩像,圓形光頭,面型豐圓,具有異域任務形象特徵。袒上身,斜披絡腋,線條密集,一腿半立,一腿跪地,或合掌,或捧蓮。
20窟光背西側 飛天
這是20窟光背北側的供養天眾,其中的飛天為雲岡石窟中體形最大。飛天頭戴花蔓寶冠,圓形頭光,辮發,圓臉,頸飾項圈,臂腕佩釧鐲,具有古印度貴族的裝飾特點。飛天長裙貼腿,露足,手捧花盤向佛,神態安然。
領略完20窟大佛之美,下一站,張焯院長會帶我們看什麼,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