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全國人大代表張金濤:加強和創新宗教活動場所管理

發佈時間: 2020-05-27 08:43:40 | 來源: 《中國宗教》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編者按:


2020年5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宗教》對宗教界代表委員進行了採訪。本期的受訪者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


1.您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宗教工作要求有什麼感想?


5月22日上午,我和全體代表一道,聽取學習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客觀、全面地總結了2019年和今年以來的工作,並制定了今年發展主要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總體部署。報告充分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是貫徹中央精神、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人民意願的好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抵制商業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從道教立場出發,我們先談第一點工作要求的感想: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道教,作為中國五大宗教當中唯一的本土宗教,繼承了先秦以前的華夏人文理性傳統,並將之保存、發展至今,在整個華夏文明發展史當中佔據著不可撼動的核心地位,是為“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魯迅先生以及已故道教學術泰斗卿希泰先生均作出了“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學論斷,可謂慧眼卓識。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道教發展的歷史過程當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社會的制度影響,在“宗教制度”上存在其歷史局限性,因而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後,在保持道教“宗教信仰”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對道教“宗教制度”作出進行合乎時代的、合乎社會的相應改革——這樣一種在表面上看似吊詭的舉措,其實恰恰是在內核上履行了道教“宗教信仰”的文化實踐:道法自然。


二是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社會經濟功能。


充分發揮道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道教追求長生厚生,往高了説是修行仙道,往低了説就是要首先保證基本民生。所以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就主張多行救濟,維護社會秩序,社會公平無私,陰陽和順,國富民安,是為“太平”。這樣一種道教“太平”的理念和追求,其目標是社會公平,國富民安。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將每個人安頓好,然後將每個家庭安頓好,最後才能將整個社會安頓好。因此,在今天,信教群眾走進道觀之後,人人喜歡拜財神、請財神,無非是希望自己能夠安居立業,在社會主義社會實現美好生活——這不單是個人的訴求,同時也是時代和社會的訴求:只有人人富裕,才能天下太平。所以,在道教文化當中,從來不打壓個人的經濟追求,並且非常重視整個社會的經濟建設,並將之與個人的道德生活掛鉤,認為所有的個人財富,都是行善積德以後的自然獎勵——這整個一套道教財富觀,其實正好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暗合,強調富強,強調誠信,強調和諧,能夠有效教化社會大眾,保證社會公平,加強經濟社會建設。


2.您對今年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宗教工作要求有什麼感想?


汪洋主席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對宗教工作主要提了兩點要求:一是做好大團結大聯合工作;二是改進人民政協對外交往。


在宗教問題上,做好大團結大聯合工作,其實還是在於“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所謂大團結大聯合,乃是以“中國化”為核心的。


要知道,中國自先秦周朝時起,就已經發展出了“政教分離”的文化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因此,當我們今天在談論“宗教中國化”的時候,是在政治大一統、宗教多元化的基本前提之下:①建立在公民信仰自由的基礎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引自《宗教事務管理條例》);②同時,又能夠發揮文化引導作用,能夠在宗教中國化的過程當中,積極引導各大宗教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在“中國化”這個核心之下,完成全民族、全社會、以及五大宗教的大團結大聯合工作。


至於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中宗和)的對外交往工作,更是站在“中國化”的基本立場之下,進行國際宗教對話。宗教對話的本質是哲學對話,從道教立場出發,這就涉及中國道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宗教哲學(道教哲學)建設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 


3.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提到當前宗教工作的重點,您對做好這些工作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綜上所述,首先:完成全民族、全社會、以及五大宗教的大團結大聯合工作的核心在於“中國化”,在宗教中國化的過程當中積極引導各大宗教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其次:道教作為中國五大宗教當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同時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理性根柢(“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因此,最後的結論就是,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我建議將道教推舉為“文化根柢性的本土宗教”,如此方能有效推動五大宗教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走向五教和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中國文化命運共同體”,進而推動“中宗和”的對外交往工作。 


4.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宗教界發揮了積極作用。請您談談宗教界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的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將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社會各界中華兒女風雨同舟、守望相助,按照黨中央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築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舉全國之力,打贏了疫情保衛戰並取得決定性成果。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説,能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實屬不易。這一切都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和為民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


疫情發生後,龍虎山道協連續召開多次緊急會議,落實中央有關疫情防控精神,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堅決執行“雙暫定一延遲”措施,保障宗教場所和教職人員、信眾遊客安全;發揮網路媒體優勢,發佈《抗擊疫情倡議書》,號召全體道教徒和信教群眾,積極配合當地黨委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利用道教祖庭影響力,聯合江西慈愛公益基金會,聯絡海內外善信大德奉獻愛心,開展抗擊疫情專項募集活動,共募集善款 100 余萬元。


5.您今年的提案(建議),主要關注了哪些問題?提出原因是什麼?


我今年的建議案,將主要圍繞“加強和創新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探索、”“推廣視頻會議節儉高效辦公”等方面進行。我們宗教,特別是道教,要做到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拋棄落後的固有觀念,積極開展創新和規範化管理,從思想觀念、管理意識、弘道思路等方面積極創新。同時,還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挖掘,堅定不移地堅持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對待遇到的新問題,要迎難而上、積極探索,為宗教自身的規範管理和健康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提升信教群眾的文化自信,走出富有時代特色的宗教中國化新路子。 


6.您作為宗教界的人大代表,對於參政議政(依法履職)有什麼感想?


過去的一年,我國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將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社會各界中華兒女風雨同舟、守望相助,按照黨中央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築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舉全國之力,打贏了疫情保衛戰並取得決定性成果。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説,能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實屬不易。這一切都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和為民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


作為一名長期在全國人大履職的宗教界人士,每次來參會都有新的感悟和體會,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裏,當新冠疫情仍在海外肆虐的時候,尤其能夠切實感受到國家的興旺發達、社會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今年“十四五”規劃即將編制完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將拉開帷幕。道教界人士也將始終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堅持抵制宗教商業化,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繼續加強自身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戒律建設,展示新時代道教工作的新氣象、新作為、新精神、新面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同向同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