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博物館中那些與文殊菩薩有關的傳世文物
對佛教界人士來説,今日有點特別,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聖誕日。
文殊菩薩,為文殊師利之簡稱,意為妙吉祥,是中國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顯靈説法道場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象徵“智慧”,經常與右脅侍普賢菩薩並稱。
在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也極受尊崇,為八大菩薩之一,其稱謂和造型有多種,但面相常以兩種出現,一種為猛相,多首多臂,旨在降服怨敵,消滅煩惱,但胸懷慈悲,屬於密宗造像;另一種為靜相,結發戴冠,面目慈祥,屬於顯宗造像。
在此,梵華君特意整理出一部分海內外博物館內與文殊菩薩相關的傳世文物,與諸君共饗。
銅文殊菩薩坐像
明代
高69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像頭戴寶冠,冠後是梳理整齊的高發髻,髮辮垂于兩肩。菩薩圓臉豐頰,雙目低垂,肩臂披帔帛,下身穿著長裙,坐于獅子身上。蓮花座背面刻有題記。
銅鎏金秘密文殊菩薩坐像
明代 永樂
通高21釐米 底寬13釐米 底厚9.1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坐像一頭四臂,面相方圓豐滿,雙目俯視,神態莊嚴。頭戴五葉寶冠,袒上身,細腰束裙,披肩長帛垂挂于前臂。主臂右手上舉持劍,左手結期克印牽蓮花莖,另一右手持箭,左手上舉持弓,肌膚豐滿,姿態端正,全跏趺坐。座面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
銅鎏金秘密文殊菩薩坐像
明代 永樂
通高19.5釐米 底寬11.8釐米 底厚8.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文殊菩薩坐像一頭四臂,面相渾圓秀美,垂目俯視,神態安詳。頭戴五葉寶冠,袒上身,細腰束裙,褶紋轉折自如,起伏流暢,瀟灑飄逸。主臂右手上舉持劍,左手結期克印牽蓮花莖,另外兩手右手持箭,左手上舉持弓,全跏趺坐。端坐于仰覆蓮座,蓮瓣細長挺拔,上下邊緣飾聯珠紋。座面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
文殊菩薩像
明代
縱122釐米 橫62.5釐米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彩繪文殊騎獅像
唐代(618-907年)
高108釐米
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此像為漢白玉質,文殊菩薩半跏趺坐于獅背上的蓮花座上,袒胸,肌肉線條勻稱優美,身佩瓔珞,下著裙,衣紋繁複略顯厚實,雙臂及頭部缺失。座下矮柱連接獅子背上;獅子昂首闊步,壯健雄偉,張口作怒吼狀,更襯托了菩薩的安詳持重。獅旁獅奴,頭及手臂已缺失。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騎乘獅子,手持慧劍,比喻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之意,表示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
鎏金文殊菩薩銅造像
西夏
通高58.5釐米 正面寬46.5釐米 側面寬25.5釐米
寧夏博物館藏
該造像通體鎏金,上部為文殊菩薩頭戴高冠,面部圓潤。大耳垂肩。雙目微合。身著寬袖緊身天衣,胸佩瓔珞,翻帶繞體,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結跏跌坐于蓮花座上,蓮花座下墊一火雲紋蟠龍戲珠圖案的披氈。下部坐騎為一頭獅子。兩眼圓睜,尾巴捲曲。菩薩神態安詳,獅子側首伏臥,呈現出既馴服順從又不失威猛雄健的神態。1986年銀川市新華東街銅器窖藏同時出土了7尊宗教人物像。均被定為一級文物,有菩薩像、天王像、和尚像。關於這批青銅器物的斷代,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它們應屬西夏后期,也有的學者認為是明代初期。1996年國家文物局的專家組確認其為西夏時期的文物。
銅漆金文殊菩薩坐像
明代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五髻文殊童子立像
鐮倉時代 13世紀
木造 金泥 彩色
高43.3釐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五髻文殊以消災為本願,右手執智慧之劍(已失)、左手持梵篋(已失),斜披聖帶。頭頂五發髻十分可愛,圓圓的臉龐,微瞇的雙目,睿智、安詳又顯童趣。披帛繞臂飄逸而下,為靜像增添了動感。
文殊菩薩騎獅像與眾侍者立像
鐮倉時代 1273年
木造 金泥 彩色
文殊像(中) 高48.9釐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五髻五方如來童子相文殊菩薩坐像
彩繪木雕
十三世紀
高46.1釐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春日文殊曼陀羅畫像
絹本 著色 挂幅
鐮倉時代 14世紀
縱93.8釐米 橫34.6釐米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持經圖 挂軸
十七世紀
日本狩野興甫繪
大英博物館藏
此畫于1913年入藏大英博物館,畫中文殊菩薩發髻高隆,秀髮披肩,自然垂下。雙手持象徵智慧的般若經典,雙目靈動有神,似在思維狀微垂,下方是流動飄逸的祥雲。
文殊菩薩像
敦煌木刻版畫 四連張印刷
十世紀
縱63釐米 寬46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像這樣四連張印刷的文殊菩薩像在一千多年前是十分稀有的,當時常見的連印佛像是小型簡單的千佛坐像。
白文殊菩薩唐卡
十五世紀
縱88.90釐米 寬61.60釐米
魯賓藝術博物館藏
這幅唐卡中的白文殊菩薩,頭戴五葉寶冠,代表五種智慧。一面四臂。雙足呈金剛跏趺坐安住于獅子座蓮花月輪之上。
文殊菩薩像
絹本 水墨
元代
縱99.1釐米 寬31.7釐米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這是難得一見的元代描繪文殊菩薩的畫軸,上有元代最傑出的高僧-中峰明本禪師的題跋,十分珍貴。文殊菩薩顯五髻童子相,呈自在姿安住在青獅背上。
整理:梵華君
文圖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