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維修七年仍 “紙上談兵”,千年白塔快塌,到底誰在拖遝

發佈時間: 2020-04-20 16:59:2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芳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春暖花開的今日,微網志上一個熱搜“千年遼代白塔快塌了”讓筆者內心有些許悲涼。


還有驚詫,塔的可憐境遇與其身份並非那麼匹配,它可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更讓人大跌眼鏡的,其維修工作已長達七年,卻仍停留于“一紙空談”。


此塔位於赤峰市敖漢旗,正名“武安州白塔”,俗稱“白塔”,建於遼代早期。佛塔八角密檐式,塔檐殘存十一級,殘高三十六米,塔座每邊長六點二米,塔身南、北、東、西面為佛龕,其餘四面為磚雕緊欞窗。正南面佛龕已殘破無存,露出圓形空腹。塔檐向上斜收較大,第一層檐和第二層檐均為倣木結構鬥拱承檐,第三層檐及以上為疊澀式承檐。


這座白塔,是現存始建年代最早、最具遼中期特色的空心式磚塔,同時還是唯一一座採用穹頂式佛龕的現存遼塔,研究價值頗高。


該塔現狀如何?


遠遠觀之,氣勢恢宏,雄風猶存。但一旦走近便開始心痛,十八道黑縫、上百個黑孔,因常年風吹塔身西斜,坑坑洼洼,殘破不堪,時不時有磚塊墜下。

 

破舊的白塔 新華社記者 安路蒙攝


在新華社的報道中,住在白塔腳下多年的農民李成儀擔憂地説:“這塔恐怕不中了。隨時可能塌。一年?十年?一場大雨可能説塌就塌!”


古建保護,從來都是在與時間抗衡,與自然賽跑。


維修審批過於漫長、低效,很明顯讓珍貴遺産輸得潰不成軍。


武安州白塔正是如此。


從2016年加固工程立項獲得國家批復,白塔一直在“紙上”修了七年,至今仍未動工。


新華社報道中這樣寫道,早在2016年,國家文物局就在《關於武安州遺址—武安州塔保護加固工程立項的批復》中,同意白塔的修繕工作。可之後遲遲不見內蒙古啟動維修,直到2018年白塔的處境被媒體報道引發關注,敖漢旗方面才回應“不知道工程立項在2016年時就通過了”。 2018開始,敖漢旗終於著手起草維修方案,但逐級向自治區上報了2次《武安州遺址—武安州塔保護維修方案》,都接連被第三方評審打回修改,截至目前修繕仍未開始。白塔維修方案遲遲未通過,除方案本身有待完善,也與第三方評審專家組成員換來換去、意見層出不窮有關係。第一版方案提交後,因為專家組成員持有不同意見,最終未能通過。然而,按照專家意見修改並提交的第二版方案,卻再次被專家組否決。


另外,老百姓們的文保意識也不怎麼到位。誰家蓋房蓋豬圈,就去塔上扒拉一堆磚塊;日常燒香拜佛者也不在少數,熏黑的墻壁、廢棄的酒瓶、遍地的炮皮……這個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失去了它本該有的“體面”。


王小波説過,真古跡使人留戀之處,在於它經歷滄桑直至如今。在它身邊生活,你才會覺得歷史至今還活著。


那就讓活著的歷史晚一點逝去吧。既如此,白塔保護,就只有三字真言:


快!快!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