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新書出版 三分鐘快速了解中國禪宗

發佈時間: 2020-01-07 08:57:5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曾文 | 責任編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學、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在相互排斥的同時又相互吸收,共同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從印度傳來的外來宗教,然而它在中國這塊遼闊豐饒的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土上傳播,經過漫長歲月,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密切結合,演變成中國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時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創立,標誌著佛教中國化歷程的基本結束,此後進入中國佛教的持續發展時期。在這些佛教宗派中,天臺宗、華嚴宗和禪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們的蘊涵深刻哲學思辨內容的教義理論中,有説色空、色心和體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論,有論善惡、凈染的心性論,有講出世不離世間的修行解脫論,有用以溝通色空、色心和體用的“不二”的方法論……這些在中國歷史文化,特別是在哲學思想領域都産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哲學思想都離不開對佛教的考察和研究,這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禪宗雖奉北魏時期來華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為初祖,但從歷史真實情況考察,實際創立者應是被後世禪宗奉為四祖、五祖的道信(580~651)和弘忍(602~675)。在弘忍去世之後,他的門下形成以神秀(約606~706)及其弟子普寂(651~739)為代表的北宗,以惠能(638~713)及其弟子神會(668或686~760)、行思(?~740)、懷讓(677~744)為代表的南宗。在“安史之亂”(755~763)後,北宗逐漸衰微以至湮滅無聞,而南宗則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日益昌盛,並在唐末五代形成禪門五宗——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進入宋代,臨濟宗又分成楊岐、黃龍二派。兩宋是禪宗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它一躍而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派,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文化思想領域都有很大的影響。此後,中國儒、釋、道三教日益會通融合,佛教內部各宗也互相融通,禪宗與凈土唸佛信仰的結合最為密切,以至形成“唸佛禪”。

禪宗雖標榜“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它的文字著述最多,形式也多種多樣,其中禪法語錄最多。記錄惠能言行的語錄有《六祖壇經》,記錄神會言行的語錄有《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等,此後懷讓、馬祖、懷海、希運以及禪門五宗的創始人義玄、靈祐和慧寂、良價和本寂、文偃、文益,後世各宗著名禪師幾乎都有語錄行世。語錄有別集,有合集。在語錄集子中既有禪師在開堂、上堂、小參、普説等各種場合的説法記錄,也有師徒間的答問;有對前人公案的評説——拈古,也有評述這些公案的偈頌——頌古;有代前人回答質詢的代語,也有在前人答語之外另作答語的別語;還有書信、法語、序跋、碑銘、題讚、札記、遺表等。在語錄中,有貼近當時民眾的通俗白話,有含意清麗玄遠的詩偈;在語錄外,有卷帙浩繁的史傳,包括以語錄為主的燈史、以記事為主的傳記、按編年記述的通史。此外,還有論議、雜著、清規等。這些數量龐大的禪宗文獻,無疑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産。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隨著社會科學界對宗教研究的深入展開,在對佛教文獻的研究和整理、出版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績,為從事佛教研究的人員和社會上廣大讀者提供了不少經過校訂註釋的有價值的佛教參考資料。然而在大量佛教文獻面前,為了讓研究者和讀者使用方便,有必要按類別選擇其中最重要的文獻進行研究和整理,分階段地作校勘、標點和註釋出版。

現在奉獻在諸位面前的《中國禪宗典籍叢刊》是一套中國禪宗系列的文獻選編,其中收錄了中國禪宗的部分重要史書、語錄和清規等文獻,皆請學者依據較好的版本作了校勘、分段和標點,並且一律改用現在通用的簡化字。雖然所收文獻的數量不是很大,但在目前公開出版的禪宗著述較少的情況下,這一套叢書的出版一定會給從事佛教禪宗研究和中國哲學、文史研究的學者和廣大讀者帶來不少方便。我們深知此項工作並非輕而易舉,希望邊工作邊改進,謹望讀者今後經常給我們提出建議,不吝賜教,以便把這一工作做得更好。

楊曾文

1998年2月9日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書目附錄:

已出版:《趙州錄》《馬祖語錄》《臨濟錄》《祖堂集》《禪林僧寶傳》《大慧書》《正法眼藏》《禪源諸詮集都序》《敕修百丈清規》《禪苑清規》《從容庵錄》《佛果擊節錄》《景德傳燈錄》《錦江禪燈》(2019年新出版圖書)

即將出版:《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錄》《東山法門與北宗禪法錄》《曹洞錄》《僧寶正續傳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一貫別傳》《雲門湛然圓澄禪師語錄》《楚山紹琦禪師語錄》《祖燈大統》《宗統編年》《續傳燈錄》

文圖資料均來源於中州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