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地域文化

一個見證紅色歷史的民居

發佈時間: 2019-11-13 14:36:4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陳友海 | 責任編輯:



駛離樂亭城區,沿青樂線往東行約十四、五公里,便進入了樂亭縣胡家坨鎮大黑坨村。在村子正中央的,是李大釗故居,黑門石階,青磚灰瓦,靜靜矗立,如一位睿智的長者,見證了風雨百年的滄桑歷史變幻。

130年前,李大釗先烈從這裡走向世界,開始了救亡圖存的道路,披荊斬棘,浴血奮鬥,將赤旗的種子播撒到了神州大地。

130年後,大釗故鄉人在這片熱土上,實現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建立起美麗家園,在這裡,紅色精神,生生不息,革命傳統,代代相承。

孕育偉人,大釗從這裡走向神州

李大釗故居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釗的大祖父李茹珍監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55.5米,東西寬18.2米,佔地面積為1010.1平方米。高階臺,黑大車門,係三進的宅院。大門、後門兩側與廂房、正房之間是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墻眼兒封頂的青磚墻砌成。主房、配房、院墻,高矮勻稱;大門、二門、後門,錯落有致;三院一體,層次清晰;建築格局合理、古樸無華淡雅,是具有明清以來典型冀東農村民房建築風格的一宅兩院的“穿堂套院”。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同志就出生於中院的東廂房北屋。東面三間是李大釗同志長期居住過的屋子。而後宅廂房是李大釗家中過去盛糧食的房子,但大釗童年時為了安靜,時常在此屋讀書、寫字、作文章。因此,也稱為李大釗童年時期的書房。

在故居中,幼小的李大釗和祖父一同勞動,過著“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簡樸生活。在這裡,大釗有了辛勤好學,少年愛國者,放鳥勸學等軼事,一直是鄉親學習的楷模。

1907年夏,李大釗離開故居,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從此開始走上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此後直到李大釗1927年英勇就義,曾多次回故居居住,在這裡形成完善的馬列主義觀,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幹部,給中國革命的發展領向了一條嶄新的大道。

歷經磨難,大釗故居成為紅色聖地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年饑荒,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勤勞樸實的大釗故鄉人在經歷艱苦的拼搏後,終於迎來了李大釗企盼的“好日子”。

一座座高標準的溫室大棚,一片片飄香的生態果園,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公路……大釗故鄉不僅成為了冀東地區重要的錯季精品果菜生産基地,帶動當地農民富了起來,還搞了美麗鄉村建設,街巷乾淨,三季有花,四季有綠,水、電、路、網直通農戶的美麗鄉村已頗具規模,村民生活舒適度明顯提高。

故居,則在歷史的車輪中滾滾向前。1958年7月1日,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為緬懷李大釗,建立了李大釗故居紀念館,該故居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修復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李大釗故居受到了嚴重的破壞,1978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維修;1982年7月23日,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歷經滄桑,依然保持著百餘年前的舊貌。近年來,隨著紀念館建設發展,品位不斷提升,到李大釗故居參觀的遊客與日俱增,李大釗紀念館已成為全國、特別是京津冀地區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的重要陣地。昔日的民居,成為了全國矚目的紅色聖地,重新煥發風采。

新的征程,大釗精神成為精神引領

跨入新世紀,大釗故居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弘揚大釗故居文化,依託李大釗故居,在延續村莊原有的建築形態、空間構成、院落佈局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民國建築元素,打造了民俗風情街,構成了別具一格的鄉情民俗景觀特色,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不僅如此,鄉親們們還借助先天的農業優勢,積極發展起農家樂經濟。採摘果蔬、品嘗農家菜、住農家院,體會農家風情,依託大釗故居每年帶來的巨大客流,建設傳播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特色民宿,讓遊客在享農桑之樂,感偉人情懷的同時,玩的舒心,住的愜意,把紅色鄉村遊打造成“星級農家樂”。

“品味特色民宿,聆聽紅色事跡”,成了樂亭必然體驗的經典特色鄉村遊。2017年旅遊旺季開始以來,不僅京津的自駕遊客絡繹不絕,全國各地來瞻仰大釗故居,體驗農家生活的遊客也比比皆是,大黑坨村特色民宿天天客滿,也給鄉親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大釗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勤勞的大釗故鄉人,在李大釗故居的見證下,正在昂首闊步的向前邁進。

 

分享到:
相關內容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