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縣歷史文化
一、古代文明
樂亭縣歷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一支原始部落便定居樂亭境內,成為樂亭境內最早的先民。他們在這裡開疆辟壤,繁衍生息,開闢了樂亭歷史的新紀元。出土的馬頭營鎮黃坨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閆各莊鎮小石莊新石器時代遺址,充分證實了人類活動在樂亭的早期存在。
黃坨遺址是在本縣首次發現的一處較重要的古文化遺址,經考古發掘,清理出的一些細石器、部分殘石器以及陶器碎片等,經初步鑒定,遺址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紅 山文化。陶器的發明利用,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誌,它使人類定居生活更加穩定。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已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大量出土文物分 析,新石器時代是以農業、家畜飼養業和磨制石器的生産為主要標誌,農業經濟初步發達,反映了當時樂亭祖先已有一定的氣候、地形、土壤、水利知識。證實了當 時的生産力水準的緩慢發展。
小石莊村西北遺址,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鑿、石斧、素面細泥和夾沙紅陶片等,經河北省文物局復查,初步認定這一遺址屬新石器仰韶文化,另外,在該遺址處還採集到一些戰國、漢及遼、金、元時期的遺物,可見樂亭先民連續不斷世世代代地在這裡繁衍生息。
秦、漢開始,樂亭雖為沿海邊緣之地,也被納入行政區劃,然地處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政權紛爭之區,歸屬變換無常,秦屬遼西郡,漢屬海陽縣。隨著經濟、文化 的發展,樂亭境域的商貿活動也有所發展。貨幣交換使得人們的物質需求更加廣泛,在樂亭出土的戰國時期貨幣,秦、漢時期,“秦半兩”、“五銖錢”等可見當時 的貿易往來。出土的漢“位至三公”銅鏡、“雙股銀叉”等也反映出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隋、唐時期是 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時,樂亭境內的許多村鎮如新寨、略軍坨、撒馬店、黃口、前小營、後小營村、溪家坨、大店子村、垛瓦、艾臺莊子、南雙廟等都是始建於 唐代,從居民的分佈狀況來看,樂亭東、西、南、北皆有村落。樂亭境域的人居環境得以固定,樂亭疆域已有雛形,為樂亭後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金天會元年(1123年),金統治者出於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考慮,抓緊境域的建制改革,設立灤州·中·刺史,將樂亭從馬城縣分離出來,單獨建縣,自此,樂亭成為單獨建置的政權單元,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百年商史
清中期,樂亭人開始“闖關東”經商,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時期。先後於東北、華北各地開商店和製造業多達1000余家,僅去東北經商、習商人數達10萬之 眾。世稱“京東第一家”的汀流河劉家“合”字號買賣遍及東北各地;靠木材生意起家的小黑坨張家,發跡後成為樂亭四大富戶之一;何新莊的武百祥在哈爾濱創辦 的同記商場、大羅新、大同百貨商店等馳名東北,名聞海外。名震東北三省的闖關東者還有趙漢臣、孫秀三、楊煥亭、劉臨閣、王執中、母海岳等商界名流。截止 “九·一八”事變前,縣外經商者擁有資金近4億銀元,不少在外經商的樂亭人,將每年營利之款匯入鄉里,有的年份竟高達千萬元(銀元)之多,成為發展樂亭的 建設資金。有的用於購置田地,雇工耕種,使土地得到開發利用;有的則用於辦私塾,建學堂,發展教育,造福鄉梓。
三、人文歷史
千百年來,樂亭以厚重的歷史,傳承著古老的中華文明;樂亭人用智慧的雙手,書寫著絢麗多彩的人文歷史。
樂亭人自古“雅重讀書”建文廟治學宮,傚法古代伯夷叔齊之遺風,崇教尚禮,並以人才輩出聲名遠揚。從金代置縣到清末,全縣出進士55人,舉人167人, 其中文武狀元各1人,探花、榜眼各1人。如金代隴西郡開國侯李元璋、元代資德大夫、行省左丞張升、明代太常博士王好問、清代乾隆皇帝的侍讀老師李蘭、武狀 元李國梁、京東第一才子史香崖、譽滿桑梓的翰林葛毓芝等先賢不勝枚舉。
及至近世,革命先烈李大釗、勤政廉潔的好幹部李葆華、優秀的共産主義戰士李運昌、黨的忠誠幹部閆達開、文物鑒藏家史樹青、著名作家葛翠琳及孟昭英、石志仁等十名科學、工程兩院院士這樣一大批精英人物,浩如星辰,光耀於世。
隨著工商業的振興,眾多商海驕子諸如楊扶青、劉臨閣、劉毅俟、武百祥等紛紛慷慨解囊,投資興辦進修、尚義、親仁、育英、百善、崇實等私立中小學146處。培養人才,遍及海內外。
樂亭歷史上有文化縣之稱,文化昌隆,著稱于冀東。兩朵著名的民間藝術之花—樂亭大鼓、樂亭皮影皆發源於樂亭,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樂亭學 者、文化名人、書畫家、作家、藝術家、歷代層出不窮。近代更是人才濟濟。清末文化名人史香崖精通文史、地理、和方志學,一生著述頗多,被譽為“京東第一才 子”,還有全省聞名的書法、繪畫、篆刻名家安如岩、嚴柏年、韓作舟;知名京東及東北的樂亭大鼓及樂亭皮影老藝人溫榮、齊禎、王華、曹輔權;評劇老藝術家水 金珠,當代評劇作家曹克英;號稱“天下第一吹”的嗩吶吹奏高手李玉長,技巧卓絕的吹歌能手王興等人也都名噪一時。這些名流、學者、藝人,後繼有人,弟于百 千,遍及城鄉,活躍文化生活,為提高勞動人民文化素質,弘揚樂亭傳統文化藝術做出了貢獻。
四、革命鬥爭史
樂亭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華民族的歷次革命鬥爭史冊上,記載著1900多名為革命捐軀的樂亭兒女的英名。
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出生在樂亭。他“鐵肩擔道義”為民族解放事業,為共産主義運動壯烈獻身,永遠是家鄉人民的驕傲。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踐踏中國領土,殘害中國人民,英雄的樂亭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建立統一戰線,堅持抗戰。李運昌、閆達開等老一輩無産階級 革命家是冀東抗日大暴動等數次革命運動的傑出領導人,樂亭軍民抗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同時也有眾多的樂亭兒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英勇犧牲,這裡永遠刻記 著日寇在樂亭的罪行。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樂亭縣委帶領全縣軍民浴血奮戰。1948年6月,樂亭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參軍支前,抗災自救和組織大批幹部南下等活動蓬勃展開,樂亭人民以實際行動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不久,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全縣人民積極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鬥中,350名樂亭兒女在朝鮮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鬥英雄趙先有在朝鮮戰場犧牲,立了特等功,他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樂亭人民的革命鬥爭業績永載史冊,如今,大釗故鄉的兒女們正在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建設著更加準備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