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地域文化

道不盡經商的樂亭人

發佈時間: 2019-11-06 14:30:17 | 來源: 樂亭縣人民政府 | 作者: | 責任編輯:

樂亭歷史上就以文化昌隆經濟繁榮而聞名京東,尤其是清末民初業績輝煌的經商史,充分顯示了樂亭人的聰明、智慧和自強不息。在800餘年建縣的歷史上, 在漫長的開拓歷程中,此方水土的人民譜寫的篇章中,最輝煌的一頁要數19世紀40年代開始至20世紀30年代樂亭人大規模的經商史。那時,關裏關外的人常 説: “東北一個省,無商不樂亭”。從清朝光緒年間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不完全統計,樂亭籍商人先後在東北、華北大中城市和較大縣城,開設的商店和 製造業達1000余家,僅去東北經商、習商的樂亭人數達10萬之眾,形成名揚東北善於經商的“老呔幫”。截止“九·一八”事變前,縣外經商者總共擁有資金 近2億銀元,年創利潤5千余萬銀元。經商富樂亭,興樂亭。在東北,迄今仍有人把它作為神話般奇跡來研究。那麼,樂亭人經商究竟起于何時,為什麼非要闖關 東,還得從近代樂亭商業的發展史以及樂亭歷史上幾位知名商人説起。

據史書記載,上溯到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樂亭商業尚無規模可言, 當時,天津商人跟隨運糧官船東進樂亭沿海,將商品漕運到大清河口、灤河口轉入內地進行銷售,土著很少從事商業。直到光緒三年(1877年)樂亭經濟仍在底 線徘徊,全縣商業流通處於極度蕭條之境域。

俗話説: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當時樂亭風俗:士、農、工、商已成定序,讀書做官,尊為世榮。明洪武至萬曆152年間,科考取士連年不絕。演進到清乾隆後世,春闈一榜得中二人,秋試榜竟有57人入闈,由此可見當時文風之鼎盛。

論及經濟就農業而言,清自順治,全縣土地十之八九盡歸滿人圈佔,農戶多以租種皇家旗地維持生計,畝獲不過鬥余,一遇灤河水患,便顆粒無收,農家處境苦不堪言。

樂亭工業,本地人很少開業經營,開設店舖出賣鐵器者間或來自山西,當地鄉民間習以為工多為受雇於人,所從事的行業,只不過以起造房屋、打造車船以及製造農用所需之粗器而已。

縣內經商者廖廖無幾,集市貿易,無非布粟魚鹽之屬,一遇農閒女紡于家,男織于穴,織出土布,換些糧食以資度日。這樣的困境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也無多大改變。

地域的狹窄與擁擠,生活的艱辛與困苦,科舉制度的黑暗以及讀書做官夢想的破滅,使很多人陷入迷惘,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開始探尋新的出路,他們把日光盯在東北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這就是歷史上所説的樂亭人闖關東。

明、清兩代,山西商人(史稱晉商)乃全國三大商幫(晉商、徽商、潮商)之首,他們設莊貿易,幾乎遍及全國。在東北,先有曹家號(山西商號),後有朝陽 縣。到了19世紀末,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壓榨,加之現代交通發展,海上貿易擴大,原經山西的陸路貿易逐漸冷落,山西人在東北的買賣走向了衰 落。正是在這個時候,樂亭人大舉“闖關東”:那些幾乎目不識丁的莊稼漢、口黃未褪的農村孩子,離開了家園,割捨了人間至愛,朝著東三省邁開了勇敢的腳步。 關山阻隔,千里迢迢,交通不便,全憑一雙帶血的腳板闖關東。新婚初戀怎忍割捨?十幾歲的孩子,怎不叫娘牽腸挂肚?一首流傳在民間的歌謠《闖關東》,讓世人 聽了都全為之動容。

孩兒闖關東,媽媽我心疼。

緊緊拉著嬌兒的手,千般囑咐萬般叮嚀。

哥哥闖關東,妹妹我好心疼。

這些闖關東的人,找下商號、店舖便成了小夥計,起五更爬半夜,掃地、燒炕、點煙、倒水,甚至給掌櫃的倒便盆、焐被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喝灤河水長大的樂亭人有著天生的靈性,兩三年下來,一個個練成了精明幹練的買賣人。他們緊緊把握住西方列強忙於世界大戰無暇東顧的大 好天時,憑藉著東三省具有無限商機的怡人地利,得濟於來自家鄉的“老呔幫”的互相關照,縱橫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

劉新亭,京東第一家的創業 者,由販賣家織土布起步,逐漸有了些積蓄後,便勇敢地闖出縣門,到了東北興城、北鎮等地擔著挑子賣雜貨。經營中,他留意考察市場商情,當得知當地農具、布 匹、棉花匱乏,而煙葉、蘭靛、大豆等土特産品價格低廉,便大膽幹起了長途販運的營生。苦心經營,不出十年,竟獲純利銅錢百萬吊,後在其子劉如峨的協助下由 行商轉向座商,劉家買賣迅速發展擴大,形成“泰發合”、 “東發合”、“益發合”三大商號體系,當時人稱“合”字號買賣,資金規模均居東北之首。到了劉新亭的晚年,劉家已成為富甲一方、遠近聞名的大財主了。

到了孫輩的劉兆年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其父輩更具創新精神。特別是經他啟用了精於商道的孫秀三,使劉家財勢得以迅速發展,合字號買賣不僅雄距京、 津、東北三省,其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並兼營出口貿易,日本的名古屋、大阪等地都派有駐員。“九·一八”前夕,僅以直接管轄的益發合為例,12年間共盈銀 元714.25萬元,這一數目在當時可買上等好地65400畝。京東第一家的桂冠穩穩地戴在了劉家頭上。
  武百祥,樂亭何新莊人。幼年家境貧寒,13歲隨舅父闖關東。靠六塊大洋起家經營雜貨舖後和同鄉趙禪唐合資經營同記商場,由此不斷獲利,聚積了鉅額資金。

1921年他派出得力助手到日本、歐洲及國內各地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深入考察,從而獲得了大量商業資訊。回來後,同記商場逐日擴大經營,建成了一幢氣勢 雄偉、門面堂皇、具有西方風格的四層商業大樓。新穎考究的門市臉上方,橫書“採辦全球貨物,收羅國內産品”大幅廣告商標。豎懸“大羅新”三個七尺大字的醒 目匾額,成為當時哈爾濱最大的超級商場。

據史料記載,1912年至l 922年的lO年間,同記商場、大羅新百貨商店和所屬的同記工廠加在一起,年獲純利高達32萬多元,到1936年資金積累達百萬之巨。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香”。到20世紀30年代初,以樂亭人為主的“老呔幫”在東北商界已漸成氣候,如討飯上關後顯赫于吉林、長春的張希孔;經商富則 兼及天下,攜鉅款回鄉興辦私立育英學校的劉臨閣;發跡于四平的趙漢臣;再如愛國實業家楊扶青;富商王執中、楊煥亭、母海岳等。秀形如林,舉不勝舉。一時 間,當地戲言,東三省竟成樂亭人之天下,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樂亭人經商,這正應了人們常説的一句話:無商不樂亭。

據商業志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調查,樂亭全縣經商者達5983戶,人口達68125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0.4%。全盛時期,每年由東北匯入樂亭的匯款多達四千萬元以上。

這種鼎盛時期一直持續到1937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東北,對民族工商業進行了肆意鯨吞與壓榨。迫於形勢,當地商賈不得不紛紛外 逃,至此鍾情于東北三省這塊熱土的“老呔幫”,也不得不忍痛離開澆灌下畢生心血的松遼平原,回到自己的家鄉。由此,也帶來了樂亭境內商業的空前發展與繁 榮。城鄉竟有大小商號百餘家,各鎮大小商號亦有22家之多。

“七七”事變之後,日寇的魔爪伸向樂亭,樂亭的商業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隨 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商業逐漸得到發展。1956年全行業實行了公私合營。繁榮昌盛的城關,各商店、攤販物業興旺,各式各樣的商品爭相上市,岑科的餃子;劉 美、趙三的燒雞;吊橋的缸爐燒餅等傳統美食鬥艷爭奇。

“文化大革命”期間,個體商業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溫床,被加以取締。這種尷尬局面反反覆 復一直延續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像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也給樂亭商業帶來生機和活力。一個以國營為主體、集體為輔助、個體為補充的商業 大環境正在形成。到了1986年,全縣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到了15238萬元。20世紀末葉,我縣商業在縣委負重奮進、振興樂亭、科技興縣的總方針指導 下,大踏步跨入市場經濟的快車道,一大批商海弄潮兒脫穎而出,創下了樂亭跨世紀的商業輝煌。據有關部門的最新統計,到2002年l月,全縣註冊企業、公 司、場坊、店舖共計11047戶。、

縱觀樂亭商業的發展史,有苦澀、有艱辛,更有輝煌,先輩們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家業,還有創新意識、開拓眼光 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日月如梭,轉眼百年。如今,我們面臨的是入世後的機遇和挑戰,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昂首闊步,奮發圖強, 張開我們的雙臂去迎接、去擁抱經濟騰飛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內容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