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一”見證成渝攜手之力

發佈時間:2021-05-10 09:51:53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尚善

一片園,川渝毗鄰地區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邁向突破;一條路,川渝互聯互通加快推進;一座城,依託西部科學城開展的協同創新已初步形成合力;一條河,川渝生態協作共治成效初顯;一個帶,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初現雛形……

中央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一年多以來,重慶、四川在前期完成工作機制、工作方案等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將改革探索向縱深推進,合作互融呈現出“一片園、一條路、一座城、一條河、一個帶”的“五個一”態勢。

一片園:産業協作取得突破

在四川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記者登上觀景平臺舉目眺望,一片片整齊的標準化廠房坐落在華鎣山腳下。這是去年底由川渝省級層面批准,首個啟動建設的跨省域新區——高竹新區。

“廣安和渝北分別抽調幹部組建高竹新區管委會,共同出資組建高竹開發公司,土地、財稅、人才等政策將擇優使用、整合共用。”廣安市委常委、川渝高竹新區籌委會黨委書記陳捷説,雙方將實現規劃編制、基礎配套、交通建設的一體化。

一直以來,無論是川渝抑或全國,經濟區與行政區的高度同構,不利於經濟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動。

渝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川渝高竹新區籌委會主任劉章權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啟動建設以來,高竹新區首次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方面實現突破,在促進川渝經濟要素跨區域自由高效流動的同時,也先行為全國積累改革經驗。

高竹新區的核心區是此前川渝共建的高灘園區,目前已吸引129家企業入駐,其中約七成企業來自重慶,約八成産品配套重慶。

率先入駐的四川瑞創汽車科技公司由重慶企業投資設立,主要為重慶長安汽車等整車廠制定車型、內外飾等設計方案。“在這裡,可以把廣安相對較低的土地、勞動力成本與重慶高水準的技術支撐、創新政策支援結合起來,企業發展空間更大了。”公司相關負責人説。

如今的高竹新區,已成為關注焦點和投資“熱土”。去年底正式成立以來,高竹新區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調研近200次。3月30日,高竹新區迎來首次項目集中簽約,共簽約18個産業項目和18個基礎設施項目,協議投資1480億元,23家金融機構為高竹新區意向授信1160億元。

重慶市委副秘書長、改革辦常務副主任黃朝永介紹,川渝已聯合出臺《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推進方案》,統籌指導毗鄰地區以共建産業園等方式融合發展,川渝高竹新區、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10個省際合作共建平臺已啟動建設。

一條路:互聯互通加快推進

走進渝西川南毗鄰處,一條雙向6車道、總長35公里、免收費的“雙昌大道”,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車。這是重慶榮昌區和四川內江隆昌市今年啟動的重大合作項目之一。

“這條路向西接入高速路可達成都天府大道,向東可達重慶主城中心城區。不僅能降低兩地物流成本,還將串起一個産業帶。”榮昌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常曉勇説。

交通基礎設施是成渝地區的主要短板之一,也是川渝合作的重中之重。如今,不僅雙昌大道等“毛細血管”愈發暢通,成渝高鐵等“主動脈”也實現提檔升級。

去年6月以來,成渝高鐵對基礎設施設備、維修技術、防災技術、檢測技術、電子客票技術等全面實現創新提升,時速由3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運營。

去年12月24日,成渝高鐵運作時間成功從1.5小時縮短至62分鐘,標誌著重慶、成都兩大核心城市正式進入“一小時時代”。

“成渝高鐵提檔升級後,正式實現公交化運作,每天安排開行動車87.5對,平均每20分鐘就有一趟動車開行。”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川渝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正在加快推進。鐵路方面,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鐵開工,渝昆等高鐵正加快建設;公路方面,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13條,其中在建6條;航空方面,成都天府機場已基本建成,重慶江北機場擴建工程順利推進;航運方面,長江上游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穩步推進,涪江雙江航電樞紐開工建設,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工程正加快建設。

一座城:協同創新形成合力

由四川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聯合申報的“急性腎損傷的臨床預警、發病機制與創新藥物研究”項目,日前獲得來自川渝兩地200萬元的經費支援,雙方將以川渝兩地三甲醫院醫療數據為基礎,合作建立急性腎損傷早期預警模型,研製治療急性腎損傷的藥物。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啟動建設以來,川渝兩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並以此為載體,分別出資1000萬元,圍繞大健康、人工智慧兩個重點領域,聯合實施15個重點研發項目。

其中,在大健康領域,雙方將開展重大傳染病防治、道地藥材綠色種植、癌症靶向治療藥物等領域技術創新;在人工智慧領域,雙方組織開展光電混合人工智慧晶片、低軌衛星定位增強服務、高速列車運作智慧控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突破産業轉型升級技術瓶頸問題。

作為川渝聯合實施的15個重點研發項目之一,由西南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聯合申報的“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運作智慧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150萬元的立項經費支援,將針對時速400公里的成渝中線高鐵,開展基於人工智慧的優化控制技術研究,以確保高鐵安全高效運營。

同時,川渝加快推進科技資源共用、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共建,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超高軌道交通試驗等平臺已啟動建設,成都超算中心已建成投用。“川渝科技資源共用服務平臺”已基本建成並上線,平臺整合川渝兩地總價值約85.3億元的大型儀器設備1.2萬餘臺(套),並向川渝創新主體開放共用。

另外,川渝已合作成立規模5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首期10億元重點投資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積體電路、智慧製造等領域科創企業。

一條河:生態共治成效初顯

4月7日,在重慶榮昌區與四川瀘縣交界處的瀨溪河,由兩地共同出資聘請的專業清漂隊正在作業。不一會兒,清漂船被水葫蘆、水芹菜、樹枝竹葉等塞滿,河面上碧波盪漾,一片清潔。

岸上,毗鄰的榮昌清江鎮和瀘縣方洞鎮的河長正聯合開展巡河,督導清漂工作。在不遠處的瀨溪河高洞電站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站,各項水質指標穩定保持Ⅲ類標準以上。

“榮昌已與毗鄰的四川地市區縣建立協作會議、交叉檢查、聯合執法等協作共管機制,‘各管一段’的問題已得到根本解決。”常曉勇説。

另外,川渝去年底簽訂協議,創新將境內河段水質作為生態補償資金的分配依據,倒逼兩地加大保護力度。以瀨溪河為例,若榮昌高洞電站補償斷面水質達標,四川補償重慶一定比例資金,否則重慶將補償四川一定比例資金。

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川渝通過重塑一系列工作機制,生態環境齊抓共管格局已經形成,守衛著巴蜀大地的綠水青山。

自去年4月1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簽訂《深化川渝兩地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協議》《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合作機制》《聯合執法工作機制》等有關協議以來,兩地從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環境聯合執法等方面建立機制,不斷推動川渝協同合作、資源共用。

這也是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川渝第一個省市部門協議。截至目前,川渝已在生態環境領域簽訂合作協議50余份。

一年多以來,一份份協議正在轉化為實際行動——水污染防治方面,雙方正在聯合推進跨界河流聯防聯治試點;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毗鄰地區已開展5輪聯動幫扶,檢查企業242家,移交問題線索159條;危廢轉移方面,兩地按“白名單”制度直接審批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申請143件7.2萬噸;聯動執法方面,對兩地24家涉VOCs企業開展聯合現場執法檢查,發現並移交處理問題27個。

一個帶:文旅走廊初現雛形

去年4月,成渝標誌性景點——重慶洪崖洞和成都寬窄巷子攜手推出“寬洪大量”組合,成為兩地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首個合作項目。這一舉動被網友戲稱,“相愛相殺”的成渝終於成了一對CP。

重慶市渝中區副區長蔚傳忠説,雙方努力共建服務體系、共用發展平臺、完善宣傳行銷機制。如在洪崖洞打造寬窄巷子主題場景,在寬窄巷子打造洪崖洞主題場景,並舉辦“雙城攻略”文旅美食展,聯手推出成渝消費線路地圖,面向全國宣傳推廣成渝特色文化等。

一年多以來,川渝兩地已形成文旅協作聯合工作機制,《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也已啟動編制。川渝地市區縣紛紛在遊客互認、門票互惠、宣傳互動、線路互通等方面展開闔作,一條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初現雛形。

不只是“寬宏大量”組合,作為成渝中間地帶唯一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也成為川渝文旅合作共贏的重要支點。

去年5月17日,重慶大足區與四川眉山市簽署文旅融合發展合作協議,大足至眉山雙向旅遊景區直通巴士正式開通。在景區之間點對點的基礎上,雙方推出5至10人小體量個性化“組團遊”,開通“私人定制”版精品旅遊線路,遊客只需在網上預約就可輕鬆出行。

去年11月18日,大足石刻與四川資陽安岳石刻共同獲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為契機,兩地正加快建設以石刻文化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以“十里荷棠”、石刻文創園示範片等項目為牽引,共建大足資陽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大足還聯動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等世界文化遺産,組建區域文化旅遊推廣聯盟,打造巴蜀文化精品旅遊線路。“我們將實行遊客互認、門票互惠、宣傳互動,提升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等節會賽事影響力,建設具有國際范、中國風、巴蜀韻的國際知名旅遊地。”大足區發改委主任田貴虎説。

重慶江津、永川等區縣也先後與四川宜賓、資陽、樂山、自貢等市縣簽訂合作協議,聯合打造巴蜀古遺址文化探秘線路、長江上游黃金水道生態旅遊線路、石窟石刻藝術世界遺産線路、巴蜀古道文化旅遊線路等70余條跨省旅遊線路。

(新華社記者 李勇 惠小勇 張桂林 趙宇飛 江毅 原載《瞭望》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