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美的感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6 10:28:02 |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23年,一位名叫亨利•弗魯葉的法國實業家委託著名卻相對缺乏經驗的建築師勒•科爾比西耶為他的一群工人及其家庭造些住房,勒•科爾比西耶時年三十六歲。這組建築位於萊日和佩薩克,緊挨著弗魯葉的工廠,距波爾多不遠,結果竟成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樣板,每一幢都是一組沒有任何裝飾的水泥匣子,帶有長方形的窗,平頂外加光禿禿的墻壁。勒•科爾比西耶特別為它們缺少本地和鄉村的暗示而自豪。他嘲笑那種他稱之為“民俗大部隊”——由感傷的傳統主義者組成——的熱切願望,並譴責法國社會對現代性的堅決抗拒。在這組他為勞動工人設計的住宅中,他對工業和技術的仰慕通過大片的水泥、沒有任何裝飾的外表和光禿禿的燈泡表現得淋漓盡致。

 

  可是新房客們對於美的認識卻大為不同。他們可從未飽嘗過傳統和奢華、文雅和精緻,他們也沒被地域風格或舊式建築繁複的雕刻倒了胃口。他們每天穿著千篇一律的藍工作服,在水泥的廠房裏為制糖業裝配松木包裝盒。工作時間既長,又很少有假期。很多工人都是從偏遠的鄉村被硬拉了來為弗魯葉先生的工廠打工的,他們自然懷戀原來的家和他們原來的那一小塊地。終於收工回家了,他們可不會迫切地希望再次感受到現代工業的活力。因此,不出幾年時間,工人們就將整齊劃一的科爾比西耶匣子變成了各不相同的私人空間,使他們身處其間可以回想起一點已經被打工生活剝奪了的過去的種種。他們毫不在意是否糟蹋了偉大建築師的創意,給他們的房子加上了坡頂、百葉窗、小型平開窗、花花綠綠的墻紙和本地風格的尖樁籬柵,房子本身的改造完工之後,他們又在前院裏安裝了形態各異的噴泉和守護神石像。

 

  房客們的趣味或許跟建築師的南轅北轍,不過在這些相去十萬八千里的具體趣味後面隱藏的邏輯卻異曲同工。工廠裏賣苦力的工人跟聲名遠播的現代主義大師之所以愛上一種風格,正是為了這種風格能夠喚起他們自己的生活所欠缺的那些特質。

 

  掌握了不同趣味背後的心理原因或許並不能改變我們對什麼是美的感覺,不過卻能使我們免於對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持一種簡單的懷疑態度。我們知道該立刻問一句,人們是因為欠缺了什麼才認為一樣物品是美的,並進而對他們缺失的東西的性質寄予理解,哪怕我們根本無法認同他們的選擇。

 

  我們可以想像,一間石灰粉刷的頂樓,在我們看來雖説像是受罪,可對於某個罕有地受到無政府狀態徵兆壓抑的人來説也許會感覺賓至如歸。同樣,我們也可以猜想,一幢粉飾得很粗陋的建築,黑磚砌墻,銹跡斑斑的鐵門,裏面的住戶應該是希望從他們自身或他們身處的社會過於特權的感覺中逃離出來;我們同樣也可以假定,那些裝飾得俗麗活潑的小區,捲曲的屋頂、變形的窗戶,涂得五顏六色的墻面,反而會觸動那些官僚作風以及缺乏想像力之輩內心那特別強有力的琴弦,他們會在這樣的風格中體會到一種勃勃生氣,正可以使他們內心壓倒性的嚴肅情感得到片刻的舒緩。

 

  我們對不同趣味的心理狀態的理解反過來還可以幫助我們免受兩種重大的美學教條的束縛:一是認為只有一種可接受的視覺藝術形式,還有就是(甚至更加令人難以置信)認為所有的風格都具有同等的合法性。風格的多樣化是我們內在需要的多樣化的自然結果。唯一合乎邏輯的結果應該是,不論是表現刺激還是安靜,是表現莊嚴還是舒適的風格都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因為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圍繞這些根本性的極點運轉的。正如司湯達所言,“有多少種幸福觀,就有多少種美。”

 

  不過,這種選擇的空間仍足夠我們自由地決定哪些特定的建築作品更加契合或不那麼契合我們真正的心理需要。我們可以接受鄉村風格的合法性,哪怕我們對弗魯葉先生的房客們對他們萊日和佩薩克的家的改造方式不以為然。我們能夠做到在譴責那些小守護神石像的同時尊重通過它們體現出來的那種嚮往。

下一頁秩序上一頁表現自然的趣味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幸福的建築:如何認識並欣賞建築的美》
· 中文版序
· 獨一無二的幸福
· 疑慮
· 建築的敏感
· 什麼樣的建築是美的
· 主流意識
· 薩伏伊別墅
· 理性科學
· 泰特美術館
· 椅子的靠背
· 物品和建築
· 傾盆大雨
· 一幅畫
· 古董店
· 我們對美的認識為什麼會變
· 表現自然的趣味
· 美的感覺
· 秩序
· 高層建築
· 當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