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高層建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6 10:26:31 |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幾年後,我搬到了西邊,又開始對一幢位於謝潑德叢林綠地的高層建築(四幢中的一幢)産生了類似的強烈情感反映。這幢高樓由西德尼•凱建造于1970年代早期,在首都的這個區域相當搶眼,它有二十層高,老遠從海姆斯泰德就能望見。但是,它的高度卻並不妨礙它看起來矮墩墩的。它的樓頂結束得無聲無息,呈一個平面,底下是一系列強調水準軸線的粗重白線。與此同時,窗戶既不管其自身是否美觀又不考慮逐層上升的連續性,卻又從頭到腳都是同樣的式樣而且一般大小。就仿佛將戰後海濱小屋的美學照搬到了一幢摩天大樓上,結果這幢建築自己都拿不定主意,是希望人們遠在海姆斯泰德就能望見它呢,還是寧肯低調地隱身於當地更加普遍的又灰暗又低矮的紅磚建築中。它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很是憤怒,我希望它要麼謹慎地不顯山露水,要麼就充分展現它的高度和體積——不管怎樣,千萬別再在溫順和武斷之間騎墻了,就像個堅持要走上前臺的半大孩子,可一旦站在臺上了又只會陰沉著臉一聲不吭地盯著下面的觀眾。

 

  又過了幾年後,我才開始明白我為什麼對這幢高樓這麼反感,這要感謝路易斯•薩利文針對建築批評史寫的極有趣味的文章中的一篇:《高層辦公樓的藝術性思考》(1896)。薩利文寫于摩天大樓剛剛興起時期的這篇文章認為眾多新造的高樓都存在風格不協調的問題。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儘管它們的整體向上躥升至二十或三十層的高度,可是其裝飾主題仍然在強調水準軸線,而這種取向更適合一幢帕拉弟恩式的別墅。這種方式的結合致使它們似乎在笨拙地硬跟自己的目標過不去,就仿佛它們同時在朝豎直和水準方向拉扯。薩利文敦促建築師們在設計摩天大樓時一定要遵循協調的原則。“高層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即它是高聳的,”他論道。“它的每一寸都必須是驕傲的、淩空的,以純然的狂喜高聳入雲,所以從頭到腳它都應該是個整體,沒有一根不和諧的線條。”不出幾年,他的建議就在紐約與芝加哥那些偉大的摩天大樓身上得到圓滿的實現,它們所具有的美就仿佛下定決心一心一意齊聲宣揚高度的結果。從底層那錐形的入口到頂端無線電桿發出的朝周邊眨著眼睛的紅寶石般的亮光,這些高聳入雲的辦公大樓的每一寸都完全符合薩利文的期許:驕傲、淩空、狂喜而且絕對地協調。

 

  當建築開口講話時,從來就不會只用一種嗓音。建築是合唱團而不是獨唱歌手;它們擁有的天性複雜多樣,既能造就美的協和,同樣也會産生分歧和不和諧。

 

  有些建築顯然吃透了其美學使命,因此説服其各不相同的成分協同一致為成就一個整體做出合理的貢獻,別的建築則似乎對其目標猶疑不決,導致各種不同的特點各自怒衝衝地朝對立的方向發展。不一致的情況可以有多種表現,可以表現在比例上,也可以表現在窗戶、屋頂和門誰主誰次的爭執上。也可能它們的形式正好體現出對於幸福的本質尚未解決的諸多爭論。

 

  由此,在由奧托•瓦格納設計的一幢維也納別墅的柱廊上,一尊雕像向我們講述的是東方情調,雕像旁的柱子卻是古希臘式,而鑄鐵欄杆又是奧地利鄉村花飾,結果就産生出一種混亂的感覺,這種混亂在帕拉弟恩的康塔裏尼別墅中是絕不會存在的,其拱門與廊柱和諧一致,灰泥有效地抵消了石砌墻面的粗糙,而雕像則彌補了整體過於簡樸的感覺。

 

  我們可以説建築沒有任何一部分天生就是醜陋的;它只不過放錯了位置或做錯了大小,而美正是各部分和諧一致的産物。

 

  建築上的不協和也並不限于單幢建築的設計。它也同樣存在於一幢建築與其所處背景——地理的或年代之間的關係中,而且同樣令人痛心疾首。

 

  有一年夏天,我因為極想換個環境休息一下,就預訂了歐羅巴旅館的房間,旅館是一組巨大的以新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的紅磚建築,這種建築你在阿姆斯特丹比較昂貴的地段才能經常見到。房價一點都不便宜:標準的雙人房要四萬兩千日元(早餐即便是最簡單的米飯、味噌湯和蔬菜還要額外加兩千三百日元)。不過這家旅館至少位置極佳。步行至海牙的豪斯登堡只需五分鐘時間,朝相反的方向走十分鐘就能到烏特勒支建於十二世紀的尼林羅德城堡。隨處都可見奶酪店,成群的荷蘭馬,還有五個古代風車。此外,旅館周圍還環繞著種植有三十萬株鬱金香的花圃,只在地勢開始陡升進入山區的地段覆蓋著茂密的日本雪松。

 

  然而,所有這些細節都無法使我擺脫剛抵達歐羅巴旅館後就開始滋生並逐漸強化的古怪而又沉重的心情。我的不快肯定跟這樣一個事實有關:即,跟表面情形相反,我其實根本不是在荷蘭而是在日本,在一個佔地一百五十二英畝、叫做豪斯登堡荷蘭村的主題公園裏,從長崎出發乘四十分鐘的列車就能到達。這個超現實主義的度假勝地就是要重造一個二十世紀之前的荷蘭舊貌,而且模倣得惟妙惟肖,街道和廣場,運河網和海牙的皇宮一應俱全。在建造的過程中,身為手工藝大師的日本人小心翼翼地力求傳真:他們參考了荷蘭原始的建築規劃,不惜從世界另一端進口木材和磚石。可是這種精確還原歷史的做法結果只是使這個地方顯得加倍詭異和令人手足無措。

 

  因發現自己在日本的鄉間竟步入了荷蘭的一角而産生的不適警告我們要對建築提出一個進一步的要求:即它們不單應該協調其自身的組成部分,而且要跟它們所處的背景和諧一致;它們應該向我們講述屬於它們自己的地域與時代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特色。對於一幢建築而言,能夠反映出它的文化背景應該像能適應氣象背景一樣成為它的中心任務——一幢建築如忽略了這一點,那它就像在熱帶地區卻打不開窗或在山區卻關不上窗一樣不稱職。

下一頁當地特色
上一頁秩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幸福的建築:如何認識並欣賞建築的美》
· 中文版序
· 獨一無二的幸福
· 疑慮
· 建築的敏感
· 什麼樣的建築是美的
· 主流意識
· 薩伏伊別墅
· 理性科學
· 泰特美術館
· 椅子的靠背
· 物品和建築
· 傾盆大雨
· 一幅畫
· 古董店
· 我們對美的認識為什麼會變
· 表現自然的趣味
· 美的感覺
· 秩序
· 高層建築
· 當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