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小説中,一燈大師、段譽等段氏家族成員都是擁有絕世武功的高人,他們行俠仗義、愛民如子。歷史中是否真有段正淳、段譽等人?他們的為人又是怎樣的呢?其實,金庸武俠小説中的人物也並不是完全虛構的。在大理國中,第16位國君名叫段和譽,小説中稱為段譽,第18代國君名叫段興智,小説中稱為段智興。
段思平建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權逐步得到鞏固,人民得到休養,使經濟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國的國力與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8個字可以充分的説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經濟的發展源於農業的發展,那時的統治者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産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準基本相當。
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殺段廉義自立。4個月之後,善闡(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段壽輝傳位給段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高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於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後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握實權。
大理國的宮廷似乎有一種特殊的風氣,就是出家。據歷史記載,從西元937年大理建國開始,一直到西元1253年大理王朝滅亡的22位皇帝中,竟先後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遜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願放棄江山社稷出家的。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實在是我國帝王史上一抹獨特的風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門,都因群臣的苦諫仍然歸座龍椅。清朝順治皇帝也曾因愛情不得志而試圖出家,卻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別無帝王出家之事了。
為什麼坐擁江山美人的帝王會甘願放棄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地位、財富去做整天吃齋打坐、唸經誦佛的和尚呢?這與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全民信佛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統治地位從南詔晚期隆舜把佛教遵為“國教”開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國一以貫之地承襲下來,直到元代還依然如故。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國家的災祥禍福,都與當朝的帝王有關,與他們前世今身所作所為有著因果關係。國家一旦出現某種災禍的徵兆,便是帝王孽障纏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災免難。不過這些帝王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具體原因分為在爭權中失敗政權不穩、被廢為僧出家、人心向背被迫出家等等。
大理國9位出家的帝王各有各的故事,但都毫無例外地體現著上述的思想觀念。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段譽(段和譽)就是典型的一例。
段和譽是大理的第16代帝王。他並不像小説中塑造的那樣是一位多情的風流才子,從政績來看,他可以説是一位具有文韜武略的優秀帝王。段和譽自幼聰明好學,26歲時繼位,年紀輕輕的就曾幾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亂。他還採取了緩和的外交政策,與周邊的國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友好的往來關係。在對內的政策上,段和譽勤政愛民,十分同情社會底層百姓,仁慈治國,減輕徭役賦稅。因此,那時大理境內的人民都十分擁護他。
在段和譽長達39年的統治時期內,國家政治穩定,外無戰事,經濟繁榮。那麼他又為什麼會在自己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急流勇退,選擇出家作為人生的最終歸宿呢?這與他的兒子們有著重要的關係。段和譽的4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每人都有自己的勢力集團,把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段和譽對這幾個兒子的行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後因彗星出現,他認為國有不祥之兆,於是便禪位出家無為寺,法號廣弘,終年94歲,是大理國最高齡的王者。
當然,大理國的帝王出家,生活上的享受是不同尋常的。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粧。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生動地描繪了帝王出家這一特殊的歷史現象。也正因為大理國的統治者們秉承“以佛治國”的思想,以佛家的學説來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包括權力之爭,協調各種關係,因而在大理國延續316年間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戰爭、動亂或宮廷殺戮之類血腥的事件,成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