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賴庫布鎮東南約35公里、納林河東岸荒漠中,是現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項人語言命名的城市。党項人叫黑水為“額濟納”,黑水城就是額濟納城,而蒙語裏稱為“喀拉浩特”。過去這裡曾經有相當大的水域,僅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在三面臨水的綠洲之中。西元1226年2月,黑水城經歷了一場毀滅性的血戰,如今黑城外滿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裏,也許就是當年屠城時留下的。遠處眺望黑城週邊高大的城墻,雖然歷經了歲月的風蝕,卻依稀可見當年整個城池的輝煌。
現存城墻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84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10米,東西兩面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甕城。城墻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一座,巍然聳立地表。
這個死一般沉寂的人類遺跡,在沙漠中沉睡了6個世紀之久。1907年,俄國地理學家,同時也是海軍中校的科茲洛夫又組織了一次“死城之旅”,這是他第六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本來,他將這次的探險目標定為蒙古、青海以及四川的西部和北部地區。但是在次年,當他穿越蒙古南部戈壁,忽然想起了14世紀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曾經提到過的充滿傳奇色彩的黑城。他立即決定前往這座傳説中的“死亡之城”。為能使自己順利進入黑城進行“考察”,他事先找到了黑城當地的“管理者”達希,並送給達希一些“名貴的禮品”。在達希的幫助下,科茲洛夫和他的4名考察隊員“輕裝”向前,很順利地進入了黑城,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挖掘。這一天是1908年3月19日。
他們在城內的街區和寺廟遺址上挖出了10多箱絹質佛畫、錢幣等文物。這些文物運到聖彼得堡,文物中那些無人認識的文字和造型獨特的佛像令俄羅斯地理協會當即作出決定:科茲洛夫探險隊放棄原來入川的計劃,立即返回黑水城,不惜一切代價,對此展開大規模的挖掘。
“在哈拉浩特度過的幾天時間裏,考察隊收穫的東西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有書籍、信件、金屬錢幣、女性飾物、傢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佛像以及其他物品,用數量來計算,我們這幾天收穫的是滿滿的,沉沉的10個郵箱的物品,後來,我們把這些東西寄給了俄國皇家地理學會和俄國科學院。”科茲洛夫説,“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終於在一號廢墟裏發現一個佛像時的那種全身充滿了驚喜的感覺。”
同年5月,科茲洛夫又從當地雇用了一批民工,開始了在黑城第二次挖掘,這是一次大規模的野蠻挖掘,“死亡之城復活了,一群人開始在這裡活動,工具磕碰出響聲,空氣中塵土飛揚”。這次挖掘時間長達四週,當他們在距城西約400米處的幹河床右岸打開一座大佛塔,赫然發現的是一個輝煌的“歷史博物館”。這是一個覆缽塔式建築,裏面秘藏著許多佛教塑像和成百上千的書籍、繪畫、經卷等,這些重見天日的藝術珍品依然在廢墟上閃耀著那個時代的奪目光彩。
科茲洛夫發現這座“偉大的塔”後,幾乎是見塔就挖,在黑城周際一共挖掉了30多座塔,幾乎毀了黑城80%的塔!歷經9天地毯式的大肆挖掘後,他們幾乎破壞了古城中所有的塔和古城,科茲洛夫也因為挖走的文物而在後來聲名鵲起。他不僅挖走了抄本書籍2000多種,還挖走了300張佛畫和大量木製的、青銅鍍金的小佛像。
科茲洛夫在聖彼得堡展出了他從中國黑水城帶回的文物文獻,轟動一時。俄國著名漢學家伊鳳閣在成堆的文獻中發現了一冊《番漢合時掌中珠》,原來這是西夏文、漢文的雙解詞典。科茲洛夫兩次以駝揹運來的,竟是中國中古時期西夏王朝190年的歷史!這個西元1038年崛起的少數民族王朝,以弱小的勢力先後與北宋、遼及南宋、金形成三足鼎立,並迅速將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頂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