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俠在行動 | 網路謠言如同“病毒” 必須予以嚴打

  人們常用“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來形容謠言傳播之迅猛,辟謠之艱難。身處“資訊如海,傳播如風”的網路時代,網路謠言更是如同“病毒”一樣令人防不勝防,網民紛紛中招,甚至誤成“傳謠者”。網路謠言不僅耗費了高昂的社會成本,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諧。然而,網路造謠成本卻較低,以“貴州兒童被性侵”這個謠言為例,造謠者曾説:發佈不實內容,僅僅為了在網路上“刷存在感和獵奇”。這原因實在令人咋舌。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網路謠言必須被嚴打,才能以儆效尤,防止造謠者屢屢出現,一再消費社會信任和公眾的善意。

1.jpg

  治理網路謠言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做好各項制度建設,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實際上,近年來,為加大網路謠言整治力度,國家已經採取了多項措施。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正式實施,對“網路實名制”作出明確規定。相繼出臺的《網際網路群組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規範性文件也對網路謠言等亂象對症下藥。2018年8月,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主辦的中國網際網路聯合辟謠平臺上線,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辨識謠言、舉報謠言的權威平臺。

  謠言止于智者,網民也應該成為治謠主力。切斷謠言的傳播,則需網友有一雙辨別網路謠言的“火眼金睛”。面對資訊源模糊、事實不清的網路事件,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冷靜判斷真偽,切忌一味的盲目轉發與情緒發泄,警惕一不小心成為“傳謠者”。

  商業媒體平臺加強聯動

  在網際網路時代,關於辟謠,商業媒體平臺應該不斷加強與專業第三方辟謠機構合作,打通平臺管理壁壘。有專家建議,可以創建大型共用謠言素材數據庫,開展聯合辟謠,就用戶平台資質審核、內容監管等方面達成共識,制定相關行業社群規則。以微信為例,其陸續推出辟謠中心、辟謠助手小程式。據報道,截至2018年底,微信平臺與網信、公安、食藥監等政府機關以及學會、科普機構等社會力量,共攔截網路謠言84317條,辟謠文章的閱讀量達10.9億次。

  主流媒體主動滅謠

  對於主流媒體來説,要發揮特有的權威性,敢於擔當,起到“主動滅謠”的作用。主流媒體是重大突發事件發佈的主要通道,要承擔起輿論引導功能、整合社會資訊功能。面對氾濫的網路謠言,人們更願意獲得真實權威的解讀,主流媒體有責任發出鮮明的聲音。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清朗俠在行動 | 網路謠言如同“病毒” 必須予以嚴打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