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8.6%,我國市場上監測到在架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數量高達400多萬款,第三方應用商店分發App累計數量超過1.8萬億次。移動網際網路便捷、普惠的特點最大程度地在App上予以呈現,“微信”“淘寶”“百度地圖”“支付寶”等App早已成為廣大網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極大地便利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伴隨著App的繁榮發展,個人資訊洩露、濫用、非法交易等問題開始凸顯,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的現象大量存在,廣大網民對此反應強烈。遏制亂象、促進移動網際網路健康發展,成為當下迫切的任務。
個人資訊保護問題是大數據時代的焦點
我國已經在發展網際網路經濟,推動數字社會建設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在改善廣大群眾生活等方面效果顯著。然而,在網際網路早期的發展過程中,法律法規等尚未健全,很多企業對個人資訊現出“貪婪”的一面,肆意獲取、保護乏力、使用不當等問題普遍存在。時至今日,很多企業對個人資訊的“依賴”不減,侵害用戶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無論國內國外,個人資訊保護問題都已成為社會治理所關注的焦點,各國陸續頻繁推出個人資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執法行動不斷。
近年來,我國高度關注個人資訊保護問題。2017年6月1日實施的《網路安全法》對個人資訊保護提出專門要求。2018年5月1日,國家標準GB/T35273《個人資訊安全規範》實施,為組織提升個人資訊保護水準給出指導。2018年11月,有關部門宣佈個人資訊保護法已經列入了人大立法計劃。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頻繁開展個人資訊保護相關的約談、曝光、處罰、打擊等監管活動,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組織也密切關注個人資訊保護問題,頻繁發聲。
統籌一致,多管齊下,開展專項治理
2019年1月25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將對超千款App進行評估,規模空前,展現對亂象重拳治理的決心。
治理“頑疾”,統籌一致是前提。個人資訊保護問題之所以治理難,原因有多個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不統一、行動不一致,這就容易引起工作重疊、企業負擔加重等情形,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將大打折扣。公告發佈後,四部門指導有關協會組織,迅速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建立了工作機制,並向全社會發佈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舉報渠道,保障了App專項治理工作高效開展。
治理“頑疾”,多管齊下方見效。3月,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佈了App自評估指南,指導各相關組織自查改進。在央視315晚會上,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曝光評估工作中發現的違法違規收集個人資訊典型問題,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發佈關於開展App安全認證的公告,鼓勵App運營者申請對App進行認證。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於30款用戶量大、問題嚴重的App,向其運營者發送了整改通知。App專項治理工作從指導改進、曝光問題、鼓勵認證、責令整改等多角度出發,立足於現實問題,有的放矢,力求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建立長效機制,化解隱私焦慮,推動有序發展
個人資訊保護問題涉及不同立場、涉及各方利益、涉及發展創新,交織複雜。前段時間,App“偷聽門”引發媒體廣泛關注,掀起網友對個人資訊保護問題的熱議。App是否“能偷聽,在偷聽,會偷聽”,裏面有技術問題、法律問題、商業模式問題,十分複雜。可是,很多報道、文章設置抓人眼球的標題,引用可能産生誤導的評論,網友很容易就把自己的“經歷”和文章標題、評論“挂上鉤”,卻未能獲知事情的原貌,進行理性的判斷。如今,隱私保護問題時有發生,一些企業有利於隱私保護的做法,比如給予用戶更多知情權和選擇權,卻未能收到用戶積極回應。“隱私焦慮”問題不但讓網友感到無助,還讓企業變得無奈,讓創新感到拘束。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化解“隱私焦慮”,首先,是通過專項治理規範App收集使用個人資訊行為,及時回應網民關切;其次,是向全社會持續傳達科學、理性的個人資訊保護觀念。大數據時代,沒有個人資訊的收集使用,就沒有便捷、普惠的網際網路服務。保護隱私,不是讓個體脫離網際網路而存在,而是要把個人資訊的收集使用行為束縛在合法合規的框架裏。此外,App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個人資訊收集使用應該守好怎樣的“紅線”還需繼續深入研究。要完成這些任務,塑造良好生態,絕非一日之功,沒有長效的機制支撐,專項治理成果難以鞏固,治理效果將大打折扣。
App專項治理,其“治標”是遏制亂象,其“治本”還是營造良好環境,以安全促發展、以保護促創新。治標是為了治本,治本才能鞏固治標的成效。建議專項治理工作進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形成全社會合力,擴大治理影響面,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清朗俠在行動丨治理APP資訊收集亂象需“標本兼治”